首页>读后感>孔子论语读后感(通用21篇)

孔子论语读后感(通用21篇)

时间: 作者:笔尘 孔子论语读后感(通用21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达进行评述和思考的过程。阅读下面这些读后感,你会发现作品对每个人的触动和共鸣是如此多样而又真实。

论语孟子孔子读后感

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论语虽然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孟子关于孔子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一)天地人之道。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生活这样艰苦,为什么能自得其乐呢?其实,主要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二)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可。

(三)君子之道。

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论语》中,随意就可发现这二字,可见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连孔子都愧称君子,不难发现君子的标准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四)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很多人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孔子提出的这六个人生轨迹,对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启迪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领悟这其中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论语的读后感向孔子学习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读后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孔子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大学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还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经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前面说得很好,我们是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出生日期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不至于忘记而让他们感到很难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的最好时机。可是后面的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在我看来就没那个必要。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只不过是晚与早的问题而已。我们没不必要为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而担忧,只要我们能够让父母的有生之年过得舒适健康就足够了。

读后感:我觉得《论语》这本书是值得每个人看的,孔子在里面的每句话、每个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运用得当的话就可以让很多事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的运用得当是指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代来理解他的意思。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早在中学时就在老师填鸭式教学下背会,但总是机械地背出译文,理解是那么肤浅,也未曾用心琢磨和体味,直到被我们学者清风校长推荐——于丹《论语心得》,确切地说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慢慢品读。

是于丹又让我们的大脑想起了学过的只言片语,自从读了于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也许没有读透,但也从中无处一些生活的真谛。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广,对问题的思考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之一。

下一页更多关于“读孔子论语有感心得范文”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每每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总会生发些许感慨。是啊,在这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知易行难。临睡前脑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却连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说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却在实施时,由于自己的懒惰和好逸恶劳使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还使别人对自己的信誉产生怀疑。

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似乎并没有“说”,但他却刻苦研学,不屈不挠,实现真理,不顾一切,做出了辉煌的成就。回顾往昔,又有哪一位伟人不是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呢?大禹治水,我们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却不知他三次在家门前驻足的叹息与泪水。绝世智者卧龙诸葛为兴复汉室,一生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只为报三顾茅庐之恩和践行对先帝刘备的许诺。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宏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的努力和不断奋斗,使他没有辜负这句话,他所创建的丰功伟业,使中国人民敬仰,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表明的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亦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信誉的保障。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社会的口号,如今医疗保障,城乡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等民生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改善,是社会对其承诺的践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发展进步,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多边贸易,对外开放,现代丝绸之路亦是国与国之间的承诺。

吾辈若欲成芳华,必须无问东西,走遍风雨兼程。与其对别人侃侃而谈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斩破眼前的黑色长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梦在汗水的浇灌下熠熠生辉。只有无问东西砥砺前行,梦想之花才会灿然开放。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习,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习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习,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习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习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习,使我更加懂得了学习的乐趣。

《论语》读书笔记3。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读书笔记4。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书笔记5。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不要为一时的利益就撒谎骗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亏。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译文】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译文】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译文】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译文】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译文】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译文】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译文】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17、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18、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2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出自:孔子《大学》。

【译文】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21、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出自:孔子《大学》。

【译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译文】《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译文】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4、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孔子《中庸》。

【译文】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2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出自:孔子《中庸》。

【译文】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出自:孔子《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孔子《中庸》。

【译文】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译文】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译文】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30、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译文】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3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3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4、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译文】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36、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译文】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38、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3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孔子《大学》。

【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译文】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4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出自:孔子《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4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4、《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4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出自:孔子《论语》。

4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4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4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4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51、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5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5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5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5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5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5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5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译文】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6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6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6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6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6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译文】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6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69、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译文】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7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7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7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译文】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7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7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8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译文】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82、礼之用,和为贵。——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译文】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84、有杀身以成仁。——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8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8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译文】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90、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91、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9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9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94、当仁,不让于师。——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95、有教无类。——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96、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9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译文】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0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相关阅读:

论语。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analects[5an[lekts]n.论集,文选。

2、perplexity[p[5pleksiti]n.困惑;窘困。

3、bidding[5bidin]n.命令,吩咐。

4、docile[5deusail]a.驯顺的,驯良的。

5、dictate[5dikteit]n.[常用复]命令,支配。

6、incomparable[in5kcmperebl]a.无比的,无双的。

7、gourdful[5guedful]n.一葫芦的量。

1、《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隶楷行草美名远扬,诗经论语堪称国粹,唐诗宋词万古流芳,外邦亦来学中文,我中华儿女怎能不将中国话,行中国书,写中国字,扬中国名。

5、爱情《论语》:短信传情,不亦悦乎?有爱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心常相伴,不亦知己乎?子曰:手机一响,胜过玫瑰千朵,爱你没商量!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于丹论语心得下载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14、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是孔子对这一政治规范概念的经典概括,他本人就是礼的忠实守护者。“子入太庙,每问事。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在孔子看来,礼的一系列基本规定不仅普通百姓必须遵守,最高统治者也理应恪守,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从夏、殷之礼损益而来的,是比较完美的,以后既使周灭亡,周礼有所损益,那种损益也是修修补补而己,周礼的核心内容就是百代以后也是不会改变的。(《为政》)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用丝来作,这样俭省一些,我同意大家的作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跪拜礼,这就有些轻慢了。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遵从古礼,先在堂下跪拜。(《子罕》)孔子宁愿同意在物质上节俭一些,也不同意在行为上省略一些。虽然孔子十分执着与周礼,但是春秋末期有些周礼制度遭到多少人的背弃,在潮流面前,他有时候十分顽固,有时候则的灵活变通的。但是,孔子的变通和灵活是有限的,虽然从政之心甚高,但不能与国君重臣共事,缺乏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手段。在他身上,学者的纯洁清正是十分突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主义最终压倒了灵活性。

三、知人救世的圣人。

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有拥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即使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孔子也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就委婉地批评了颜渊缺乏质疑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孔子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想选拔优秀的人才拯救现世,从孔门弟子子夏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胸怀改革社会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遭到冷嘲热讽,经历无数磨难之后还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着有志之士,历经千年依然如斯。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

孔子创办私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孔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却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相信经过后天学习钻研可以获得知识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

孔子“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一个叫陈亢的人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儿子必有私心,一定会教给儿子诀窍,于是陈亢去找孔鲤探问,却发现孔子并没有教儿子什么秘诀,而是一视同仁地教导他要踏踏实实学习《诗》、《礼》。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们对《论语》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这部书中,孔子用其精悍短小的语句阐述着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每天,我们都在与大师交流,浸濡在仁礼之中,吟诵着婉转悠长的“之乎者也”,彬彬然,好像泰然的君子。可究竟我们从《论语》中收获了些什么呢?我认为是一句贯穿一生的概括性的话和许多具体要求性的话,这个概括性的话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志学。

青年人思维敏捷,意气风发,自然应当专注于学问的探索追求。不学而无术,学而无止境。知识是人生的财富,人生的起点就要从“学”开始,从咿呀学语到现在的对数函数,我们都在学习。孔夫子在《论语》中没少告诫我们要怎么学习,开头就说“学而时习之”,然后又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三十而立。

于丹教授说,立在于内心,而后是外在地位的立。当今社会是一个加速社会,浮躁的生活节奏拉紧了所有人的神经,真正能立于内心的人又有几个?所谓“立”是清明的内省,能处世不惊,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而大多数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争名夺利,三十岁之后要学会用减法生活,减去功利心,占有欲……有舍才有得。

四十不惑。

当物质的东西越来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好比一个人搬家,当他将所有豪华家具搬进屋子时,一进门,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不惑,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境界。

五十知天命。

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孔子是不相信鬼神的,那天命又是什么?是对天地真谛的一种感悟吧!有些东西是争求不到的,何必怨天;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何必尤人。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天命。如果一个人为了追名逐利而白白浪费了一生,那他就没有什么人生价值了,他不明白,老天赋予他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奢侈的物质生活,而是内心的思考。

六十耳顺。

耳顺的意思是什么话都能听进,不管你是恶语相向,还是恭维拍马屁,都能听进,大不了一笑了之。我曾抄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人生苦短,有价值的事多了去了,我们为何要用生命去和别人争那些没有意义的事呢?特别关注别人对你的评价的人,不是耳顺的人,是孤苦的迷路者。

如果达到了以上境界的人,也就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一条主线犹如大河滚滚流过,一流就是两千多年,其他语句像是支流,也汇入这条滚滚的大河。读其书,闻其言,怀想其人,不觉心生景仰。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论语心得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早在中学时就在老师填鸭式教学下背会,但总是机械地背出译文,理解是那么肤浅,也未曾用心琢磨和体味,直到被我们学者清风校长推荐——于丹《论语心得》,确切地说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慢慢品读。

是于丹又让我们的大脑想起了学过的只言片语,自从读了于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也许没有读透,但也从中无处一些生活的真谛。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广,对问题的思考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之一。

孔子论语心得读后感

捧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我感到自己以前对于《论语》的理解只能算作“冰山一角”。这部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哪些实际意义?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她眼中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而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个人道德、品性和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追寻快乐人生的智慧。

一、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深处。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更富裕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但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无私奉献和精神追求。那为何老师们现在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呢?我想这就和于丹老师所说的人的“视力”问题有关。如果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周围那些拥有香车豪宅和巨额存款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快乐。可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就能够每天从学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从孩子的一声“老师好”,从家长的一句“老师谢谢你”,从若干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还记得你的生日并送来祝福等许多细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

因此,真正的快乐并不属于有钱人,而属于心灵富足的人。

二、快乐的本性是平和。

人们喜爱品茶,在茶的面前,就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快乐的本性犹如茶——平和。茶的确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所以,茶能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性情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茶道讲求的是要让人身心愉悦,这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不谋而合了。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以平和的性情待人处事,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经常声色俱厉,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老师师德修养并不一定有问题,他是没有达到性情平和之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控制自己。一个教师只有性情变得平和,才能像茶一样,与各种性格的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其实,教师面对“问题学生”老想发脾气,这样做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害无益,对于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学生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用平和的心态创造教育的快乐。

三、快乐的核心价值是“恕”与“仁”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这句话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比如我们教师,如果自己要做机械重复的工作,就会感到很烦,但给学生布置作业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厢情愿地搞“题海”战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教师又有多少回在暗示学生如何如何回答领导的提问,实际在变着法诱导学生说谎。我们的所言所行距离“恕”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人的一生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一个“恕”字,那么他一定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书中对“仁”的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空隙。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教师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理想的实现则必须依托于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我们在事业上才能有所建树;只有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拥有幸福人生,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心灵的快乐。教师的一生都与学生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造就学生是我们收获快乐的唯一途径。

爱人爱己,悦人悦己,成人成己。人生路如果能够努力践行“恕”与“仁,我们就会实现快乐人生的核心价值。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要以淡泊的襟怀、超逸的性情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学生涯,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学生自然的生命个体,这样我们才能追寻到自己的快乐人生。

孔子论语读后感

读完论语后,我觉得过去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全国官员招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会发生xx的变化。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20xx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遵循开放社会的理论,从xx从视野的角度来看,围绕如何学习文化知识和如何学习生活的'主题,从整个论语中选择了一半的相关部分,根据教育、孝道、仁爱、诚信、礼仪、正义、观察、朋友、鬼神、抱负、反思、绅士这12个分类推荐给你,希望学习如何生活参考。另外,保险xx完整的论语xx,在这本书的结尾,我们还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论语》中选择的部分的具体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便利。

论语孟子孔子个人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似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孔子《论语》读后感

本周,学生们学习了20xx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三人行,一定要有我老师,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前者是说几个人一起走,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是我的老师;后者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如此。诚实是第一位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20xx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今天也有教育意义。

如果你想拥有像大海一样深刻的知识,你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好老师和好朋友,从他们的优势中学习。如果崇拜者当老师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很容易做到。首先,你必须放下你强烈的虚荣心,不要假装理解暂时的荣耀,结果只是无聊和荒谬。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不要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就会一直向我们敞开!

孔子论语读后感

在我们班的书角,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论语》。这本书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学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言行的书简洁生动,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

《论语》内容丰富,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作品。有这样一句话,子说:学而不思则忽,思而不学则危。意思是:只学不思考就会越来越迷茫,只思不学就很危险。告诉我们,如果读者只接受书本的知识,不知道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雷声大,雨点小。我想把它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留给后人的精神之火,儿童是接管火炬的最佳人选。这束火炬一定会陪伴我们更好地走过自己的'生活。我建议所有的学生都来学习《论语》,多读古典书籍,一定会受益匪浅,这灿烂的火光会照亮他们的一生。

孔子《论语》读后感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

说来惭愧,虽为人师,却很少看书。平时上班,不是上课,就是备课、批改,没时间看书。下了班,人已感到很累,回到家还要忙于生活琐事,够烦了。即使有时间,也宁可看看电视剧。偶尔翻翻杂志,看看散文,读读笑话。像我这样的,大概有很多。其实,看书是一种习惯,“忙、没时间、累”只是一种借口,一个人如果喜欢看书,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来。

曾经对低段老师要求低年级小朋友背《三字经》有不同看法。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成人都一知半解,要求孩子们一字不漏背下来,有何好处呢?但仔细一想,这些书籍都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以先熟记后领悟。当然,不同年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不同的版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确实有许多精华供后人学习,关于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只学不习,仅是书本,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习要由生到熟,熟能生巧,由习到术,进而学术。术指导行动,为了更好地做一件件事。

《论语》是一本博大的书,它包罗万象,总的精神是“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人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论,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照耀之下。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孔子《论语》读后感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相关范文推荐

    融资谈话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和收获的总结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精选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保安门卫管理制度规定(通用21篇)

    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规章制度是组织和管理各项工作活动的基础,它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内部协调性和工作效率。如何制定一份

    学校演练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21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积累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启发和参考。首段:作为一个学生,我在校园中度过了许多年

    社区第一书记述职报告(优质18篇)

    这是一个展示个人工作成果和价值的机会,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准备和总结的述职报告样本,展示了不同工作岗位的个人成就。20xx年6月,我

    就在吉林心得体会(汇总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写心得体会的不同风格和思考方式。吉林,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拥有壮

    大学生毕业申请自我鉴定(汇总19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是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发人深思的大学生自我鉴定样例,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考。时光飞逝,转眼间,大学四年

    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总结报告范文(17篇)

    在安全工作中,及时进行总结是一个促进安全工作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一些安全工作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工作小总结。1把医

    珍惜水源建议书(热门18篇)

    当我们对某个问题或情况有一些想法和看法时,可以通过意见建议的方式分享给他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意见建议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思

    马新瑞在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用16篇)

    演讲稿范文的结尾需要总结主要观点和给予听众启示,使其在听完演讲后有所收获和思考。演讲稿范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感染听众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激发他们追求梦想

    入伍申请书个人简历(实用18篇)

    个人简历的撰写需要精确、简明、有条理,突出自己的亮点和优势。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独特和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简历样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