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习报告>优质课程调研报告(案例16篇)

优质课程调研报告(案例16篇)

时间: 作者:翰墨 优质课程调研报告(案例16篇)

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范文中的调研报告体现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和严谨的研究方法。

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创新性教学平台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是大学生工程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平台。从全国高校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发展可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创新实践活动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以不同覆盖面进行。

从部分重点院校的创新性实践平台可以看出,目前创新平台多以机器人为主,这是因为机器人是一部精密机械组合体,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它融合了造型、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教学研究和工程训练理想的实验平台。[1]机器人涉及到机、电、控制、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使学生得到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建构广域的工科知识基地,对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科学、可编程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流程有全面认识。

我校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机器人类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有关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机器人模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意义和目的。

机器人研究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训练最理想的平台。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融会贯通、提升院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的巩固和融会贯通。

目前许多各种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电子电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嵌入式微控制器、控制原理与控制工程、单片机和微控制器、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数字逻辑、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等课程,但是课堂的的学习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具备多种新技术,而且具备趣味性,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平台能充分引导学生创新动手的实践能力。

(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院校知名度。

通过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能够培养校园学术研究氛围,使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生的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各种机器人比赛层出不穷,通过创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机器人赛事,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这对提升院校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产业的升级,就业竞争在不断加剧,企业更需要动手强,具备专业知识过硬的中高端人才。目前适合企业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造成这种原因的本质是学校教育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创新技能、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参与机器人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后能够广泛适用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等方向的就业需求,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学有所用,学所必用。

三、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总体规划建设。

(一)硬件平台的建设。

建设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由于高端机器人经费投入较大,受益人群较小,因此采取对中低端机器人的投入为主,高端为辅的发展策略。

低端机器人采用自制设备的方式,采用avr单片机为控制平台,小型直流伺服电机为动力源,加装多种传感器,自行设计电路板,制作小型机器人。通过调动师资力量,开发出基本的控制程序库,程序开源,并设计多种软件接口,方便学生调用学习。该种机器人造价低廉,成本为千元以下,能够配置2个班的数量,满足人数较多的教学要求。

中端为进阶版本,采用arm或dsp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采用高精度数字舵机,构建小型双足人形机器人或多足机器人。既可以选购零组件自由搭配的产品,如bioloid的专家版机器人,也可以使用学校的车床和铣床自行加工通用型的构件,学生能用这些构件搭配出不同造型,风格各异的机器人。

高端机器人技术含量较高,造价昂贵。一般针对具体比赛,如中型组足球机器人,机器鱼竞赛平台等。大部分兄弟院校都是采用购买的形式,主要研究软件开发、算法的改进,如图象处理等。这些机器人较适合高年级及其研究生以上使用,受众小,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但少量的购置对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有所帮助。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法。

以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为载体,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和层次的学生特点及专业教学的需求,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出具有专业特色,从入门到进阶的教材,并提供创新性的教学、工程训练和实验平台。

机器人的硬件两大构成要素是机械部件和电气电子部件。机器人硬件的基本结构由机械系统构成,操作和运动由电气电子部件控制。机械部件主要包括减速机构、移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链传动机构和同步带传动等。电气电子部件包括伺服电机、电源模块、计算机、微处理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和控制电路等。采用机器人模型作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是因为机器人堪称机械设计、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及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实践的最佳载体,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机械加工、机械传动、气动技术、电子电路和软件编程等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而软件则主要涉及计算机和应用数学专业,含括了图象处理、语音识别、神经网络、模式匹配、专家系统、智能路径算法等方面。

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一是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设置,发挥学科特色。

例如:机电学生能够结合数控加工课程,设计与加工机器人零件,进行安装、调试及运动控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对电机驱动进行pid闭环控制等课程设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结合图象处理课程,开设机器人视觉识别等进阶课程。

二是开展综合性的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利用学科交叉的知识,打破孤立的知识体系,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创新性设计和验证。

四、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大多数学生对于机械创新和机器人创新兴趣浓厚,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的、对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的知识,就会觉得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失去信心。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课程调研报告

我校自20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课程与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新课程改革开始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物理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科技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现象与本质,满足是什么为什么需求的愿望而产生。中学物理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以及专业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我校的物理教育教学的发展还是落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后面。

对此,我针对我们学校物理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如下: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教师在海北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及青海省物理教研室的关怀下,结合各学校各教师的实际情况,带领全体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聘请专家到我校进行“新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多次的“物理课程研讨会”“物理课堂教学大赛”,每学年组织进行的“物理教师新课程培训”等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使我校物理教师从观念意识上有了极大的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教师每学年必须有自己的师父与徒弟,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对于物理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物理教师。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课程决策中。物理课程是集中体现学校对自身课程使命的价值判断。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对课程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制订课程规划的基础。当前学校已经开始思考价值问题,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各校不约而同地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共同且唯一的目标。

对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思考:学校的物理课程目标是什么,是要给学生更幸福的生活还是传授更多物理知识;是要迎合每个家庭的志向和信念还是培养学生意志和责任。即使在学校教育要帮学生发展潜能、形成个性的共同认识下,还要深入思考:物理教学活动要优先满足个体需要还是集体需要,是通过学科教学还是活动方式来达成课程目标。持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答案,缺少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讨论,将会导致学校教育随政治、风尚而左右摇摆。

我校高一目前共有22个教学班,有专任物理教师9位。学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甚至既能讲授专业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如:我校的物理教师队伍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体教师队伍的组成符合“双师型”的要求,既是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又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实习指导教师,包括面向社会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简而言之:“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上所述本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师大多数都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以上的条件。

提高物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物理教师。(例如我校加强物理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的两种形式。校内培训是指:本校教师实行接对子、拜师学艺----“青蓝工程”,老教师之间相互接对子互相学习、拜师学艺是指年轻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老教师也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校外培训是指:教师利用寒暑假、高三对口高考后的时间到企业或者到各大美院培训实践)。

1.物理教材使用及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情况。

我校教师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物理教学。按教材进度组织教学,尽最大努力使用及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能够根据农村生活实际按教学要求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教具、物理模型,深受师生的欢迎。

2.配套物理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我校的配套专门物理教室,物理教学设施,器材室等设施。另外我校物理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物理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3.物理兴趣小组开展情况。

我校两个专任教师每人带领一个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物理训练,每周每组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书画教室训练三次,每次都有每次的训练内容,对学生进写字绘画艺术进行训练。

4.物理教研工作开展情况。

1.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

目前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物理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急剧下降,平时在单位懒散了,业余时间不再做物理技能的锻炼。这是很危险的'信号,部分物理老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或本身专业技能不强,或没有了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忽视了学科本体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实验和动手能力减弱,物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有所降低,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也受到影响。

2.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加强专业技能,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与自己的理解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合格物理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物理教学要求教师更精炼、更娴熟的在学生面前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中的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物理教师应坚持长期、深入的进行物理绘画创作,多动手提高自己的物理基本功。经常参加专业培训的老师都感受很深,在学校就是平平庸庸的上课,没有激情动手创作。如今,又有许多老师重新翻开了尘封的资料书,这是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才是物理教师的特色。

教师缺乏勇于进行教学研究的信心,缺乏教学反思的过程。

我认为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发思,可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物理学习活动的反思;学生作业形式的反思;教学评价的反思等。

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就应勇于进行教学研究,有了教学研究的目标就能捕捉到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纳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在研究中不断发展,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物理教学研究包括:做课题、写论文、写案例、写课例、写反思等。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教育研究除了经验,要有理论做基础,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这决定了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

1.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动力。我在课上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特有的魅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势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物理的独特价值。

2.学会张显个性,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物理素养。

在物理教学工作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使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物理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物理素养和学习物理的能力。在发现、探究、质疑、反思、合作的学习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

3.学会倾听,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在呈现教材方式多样化,力求实现弹性和开放性,首先要对教材的梳理和整合,不备课不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多读开外书,读书是提升心的宁静,有充分的宁静,心里的天空是蓝的;读书对于教师是一项基本素养的提炼,任你在浩无烟海的世界航行;读书不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是赖于我们自身素质的培养;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4.积极开展物理课题研究,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积极开展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课,细心完整的收集资料。积极协助学生参加学校的物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物理技能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物理教师,做反思型的物理教师,让心灵的泉水流淌,最具创造性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品质。

针对教师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改工作的需要,我们特别倡导进行个案研究,此种研究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可靠的材料。课堂教学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以一节课作为一个研究的个案,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个案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看得见摸得着,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也有助于教师通过个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个案研究中要求个案必须真实,且个案代表某类事件或事物,具有典型性。个案研究是通过一个个体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条件的了解,通过分析归纳找到能概括这个个体的特征及原因。在个案研究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加深对个案的认识和理论观点的阐发。最后再寻找形成个体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议。当然,个案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个例证,代表性小,但它能给人以启迪,个案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教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1..想办法增加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学习中,只有解决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兴趣问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学才有了基本的保证,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相关联的因素很多,几乎物理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因素都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构成影响,具体来看,我认为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宏观上国家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问题给物理教学活动的导向;第二、微观上物理教师采取的有利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的教学策略。我们想要解决学生的物理兴趣问题,帮助学生推开物理教学之门就得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使这些因素向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方向发展,帮学生打开物理学习之门。

2..帮助教师寻找方法,鼓励教师大胆探索。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能在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以人为本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结合课堂实践,寻找研究切入点。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在争取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提高对课堂教学的精加工程度,追求教学的品质与效益。

校本课程调研报告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现将我校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报告如下:

我校地处农村,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把了解本土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环境保护(课程名称:热爱家乡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民风民俗的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同时我校还在1——6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各一节。由班主任或专职教师授课。

我校校本课程虽然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的深度、方向和范围。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该如何授课。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我校的校本课程定时开展,学校在编排课表时,便编排好三到六年级上校本课程的具体时间,确保了一周六课时的校本课程。同时希望上级部门给安排专业老师,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1、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农村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在做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不会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校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乎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树品牌办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思政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此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第二阶段,拓展。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提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以此进一步强调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和教师的育人使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全课程育人提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拓展。第三阶段,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缩影,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与学生能力要求的重新定义。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促成,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深入剖析并找到解决对策,才能够扫清前进的障碍。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路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完成这一路径的重要媒介与手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课程思政的平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课程思政能否按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只是课程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还有对教师的建设。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师面向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高职院校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情的复杂性,对教师思政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方面,无论是政策支持、教师培训还是教学竞赛,都为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课程”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媒介,“课堂”则是舞台,思政的融入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课程内容,掌控课堂秩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课程思政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思政素养的助推剂。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适应当下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切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以达到推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三是学情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基本具备了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具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正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但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结合,需要教师们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隐性与显性教育,实现协同育人。

2.1缺少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专业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往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编写得较为具体和深入,均能结合专业性质、课程内容展开,但素养目标略显笼统。很多课程的素养目标高度重复统一,缺少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素养目标制定的初衷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一致性,都是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育。一名优秀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但是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不是“喊口号”,而是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其内涵,从而去实践,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初衷。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主线,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不能深入研究和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只是泛泛而谈,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2.2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很多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不乏行业专家、业内精英。但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并不能代表其适合育人,追其原因在于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缺少系统的学习,欠缺对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能力。

第二,对思政育人理念认识不足。广大教师能够响应号召,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然而调研发现多数教师并未明确地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目标之中。

第三,欠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需要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作用,但部分教师却生硬地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捆绑在一起,没有起到育人目的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情怀。情怀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润滑剂”,只有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才能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变成立德树人的事业。

第五,缺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榜样,如果教师不能率先垂范,有违师德师风,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2.3缺少深入的学情综合分析。

高职院校生源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及通过扩招考试录取的下岗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及企业在职人员等组成。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情分析,但分析多停留于表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评价词汇有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至于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决定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没有系统、综合的学情分析数据,就不能科学地研究、实践教育教学。

2.4缺少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专业课程教学的固有教育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自顾自地讲授知识,而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全凭自觉,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讲”得很认真,而甚少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

第二,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课程对未来择业、就业的意义,不明白“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与思想辅导。

第三,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部分教师对授课的主体并不清晰,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没有针对性。班级里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完全按照一个标准很难达到平衡,造成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另外,部分教师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没有融入学生中,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够亲切,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多交流,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厌学心理。

第四,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欠缺对学生心理需求与感受的考虑,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

2.5缺少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进行判定。无论从评价来源还是评价形式上,均无法客观地、科学地对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进行有效评估,从而无法清晰、正确地为课程思政后续建设提供参考。没有制度保障和考核评价的鞭策,教师势必缺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外部驱动,课程思政就无法从根本上落实。

3.1结合预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应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特点进行制定,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分层次推进目标的达成。

高职三年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阶段,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可采用针对性辅导的形式,加强个人思想建设。

课程层面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建设需要在专业层面的基础上展开。不同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可以不同,但整体中心思想都应紧紧围绕专业思政目标进行设计。以建筑设计专业“建筑制图”课程目标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门课程开设在高职一年级上学期,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层面思政育人要求,将采用全员覆盖的思政育人模式展开对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出三级目标,即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图1所示。其中,一级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能力将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也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

3.2结合专业课程,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专业教师可以多与思政教师沟通,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切实地融合在一起,用思政的角度去审视某些专业问题,从而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

第二,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理念。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并提炼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第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课程竞赛、观摩学习、政治理论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加强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第四,怀揣教育情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明确教师的职责与使命。第五,言传身教,引领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教师的行为、举止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示范。

3.3结合学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因其生源构成情况,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性较差、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特点。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着力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一,学习基础差,从学习方法上找原因。学生学得很刻苦,但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学习内容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他们领悟实践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第二,加强自律性,提升注意力。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并让他们感知到结果,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执行和付出,逐步养成不为自律而自律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

第三,提升自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在课堂中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勇敢表述观点,让他们在团队中找到优势项目,逐步树立自信。

3.4结合育人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科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思政元素需要遵循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从专业知识的内涵、应用环境、历史前沿、社会影响等方面挖掘潜在的思政知识点,并以此展开思政教育。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不是理论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行业发展、社会进步而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项目教学,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主体,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如“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项目,通过项目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引申文化自信教育内容。

3.5结合“四评”,建立灵活机动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节点。通过督导评价、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评估,有利于发现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后续整改和推进。

督导评价。主要对教学资料、课前准备、课中组织、思政元素融入过程、方法和效果等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此提高教师课前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思政与专业融合更紧密。通过以评促教的方式,及时考察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展开。

教师互评。尝试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让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点评。鼓励思政教师进入专业教师的课堂,了解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给予专业教师思政理论上的指导,达到同向发力、共同发展的目的。另外,注重座谈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分享会,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专家评价。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定期邀请思政名师、专家到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论坛、讲座等活动。建立“一帮一扶持”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课堂思政示范团队、教学名师,推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思政案例。

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想法与建议,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明确课程思政后期建设方向。

教师提高思政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学习,并非一日之功;

学生能力提升与教师教学能力有直接关系;

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思政元素,适当、适度融入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

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总结和后续整改的开始。课程思政建设不只是一门课、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全员协同的教学实践改革。只有全员行动,才能够推动建设进程,达成预期目标。

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开学,因徐英老师的突然休假,让我们一年级组有些措手不及。徐英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梁琴芳和陆辉两位老师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了;宗晓珍老师年纪渐长,身体也一直不算强硬,刚刚才脱掉的班主任一职,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义不容辞地给担上了。年级组里本就人员不足,再少掉一人,年级组长徐美琴那的分饭、值班,午睡等一系列安排,又要全部重来,无形中又增加了组内其他老师的工作、任务……所有的困难,我们一年级组都通过自身的力量一一克服了,保证了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苦了,累了,但你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开展得那么井井有条,那么出色!

从调研中发现,我们一年级的老师是智慧的。你们的管理处处都彰显着智慧。课堂上,老师们都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用要求与激励同步的方法来组织教学,都能注重情境性与情趣性,采用多媒体课件、游戏等多种方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比如宗晓珍老师,她利用小组争星、奖小红花、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掌声等一系列手段来激励着孩子,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一直都很专心,整节课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梁琴芳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巧用拍手游戏,寓教于乐,孩子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跃。

周亚君老师,美术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大自然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带着浓烈的兴趣在一场美丽的欣赏中感受着艺术的熏陶,整整一堂课,孩子们都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纪律非常好。

朱蓉蓉老师,注重了音乐课的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建一个创造性表现的舞台让其自由展示。虞武琴老师的校本课虽然没有教材,但虞老师安排巧妙,前半节课,指导学生做正确规范的眼保健操,利用多媒体,细细指导认准穴位,怎么按、怎么揉……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孩子们的听讲、发言、读书、坐姿等方面,都在用心地鼓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课堂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班级管理上,各位老师也都建立了一套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用榜样激励进步。班级黑板的一角都写清楚一周行为训练的重点,围绕重点,有目的地进行一周训练。比如徐美琴老师,就积极培养小助手,给小助手挂上激励性命名的胸牌,让自己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课前,小助手就会用编好的儿歌口诀跟同学们进行互动的应答:眼——看到;手——放好;身——坐正!让孩子在耳熟能详的儿歌口诀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的班主任,课间就实行了坐班制,教室里的孩子休息的,活动的,秩序井然,基本没有大声喧哗、你追我跑的现象。你们管理的智慧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轻松的赏识的氛围中,收获着一份成功的喜悦。

中学课程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新课程调研报告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创新教育,让科学的光芒普照中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生物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的实施紧密相连,自20xx年秋学期新课程在我省全面推行以来,探究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1、探究能力与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追求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2、探究能力与创新教育。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种创造力集中体现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唤醒”的东西。

3、探究能力与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上,往往过多地强调科技的经济功能,偏于技术的、物质的乃至产品的层面,却往往冷落了科学探究、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对人、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总是与“应试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目的,通过科学方法、态度的训练与养成教育,逐渐使科学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亿万人的'心田,激发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是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实施的表现之一。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很显然,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会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积极、正面的态度。高中毕业前,学生们应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至少进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0xx年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了新课程,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挖掘,升华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广大师生在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困惑和不解纷至踏来。在诸多问题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当其冲。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不知如何指导探究等新问题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根据对我市部分地区学生有关探究能力的问卷调查,比照其他省市、学科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学生层面。

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查结果看,“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从“高中生对不同生物主题的兴趣”调查结果来看,“与实际应用和实践观察”有关的内容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主题。从“高中生对生物学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调查显示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和“执行一项个人计划”等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刘植义,20xx)。这说明学生乐于探究,希望通过课内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但是,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但缺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反思与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实验中多数学生还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据而轻本质,没有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顾莉,20xx)。学生们渴望探究,但高考这根指挥棒多偏重结论性知识的考查,使得他们“不得不”忽视探究的过程,山东省有关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15](贺建东,20xx)。这些情况说明,高中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还很弱,学生们的探究愿望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也没有真正转变为实际探究中的各项能力。

2、教师层面。

从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的科学素养、学习资源和探究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29]。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得,除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积累以外,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教给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路径,使学生领会并付诸实践,以逐步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强化[15](贺建东,20xx)。但是从“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和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虽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骤,但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少部分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农村中学的有些教师对开展探究学习排斥性依然很强。这些现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数在非探究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生物学教师,若不经过职后专门的探究教学策略的培养和实践,一开始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指导(纪琴,陆建身20xx)。此外,探究活动的开展由于受到时间、学习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并不普遍[16]。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学生的探究动机、现实的探究能力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三个方面存在着多对矛盾。学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探究能力自然较低;教师想指导,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缺少解决探究活动中困难的途径。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畏难甚至退缩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与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相背离的。我们应该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支持。

1.探究能力的结构与表现。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会相互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一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对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体会,其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认识探究能力。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能力评价应该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但是,从多元智能角度构建的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国内外研究还比较少,这一点使得我们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测量上难以适从。国内有学者参照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构建了基本科学能力结构模型(申继亮,20xx)。后来又有学者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内容和科学品质为三个基本维度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并以科学品质为主要维度,列举了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50条表现。

这50条探究能力的表现是从思维的深刻、灵活、敏捷、批判和独创性角度编撰的,虽然渗透探究过程的要素,外显性强,但与中学常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这些表现比较繁杂,中学教师难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科学过程这一角度出发,明确列举了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11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现[1],可以说是体现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表现与探究教学(学习)的程序基本一致,将探究内容和品质渗透其中,以它为出发点形成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目标明确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学模式。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反过来,这种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探究学习的效率和结果[17]。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体验的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柴西琴,20xx)。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是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而科学教学要与真实的科学探究相接近,就必须首先呈现出科学探究的“形”,或者说与科学探究保持“形似”。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

3.1强调“过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分析方法,将科学探究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成分,如观察、分类、假设、推论、预测等。相应地把科学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独立的技能,如观察技能、分类技能、假设技能、推论技能、预测技能等,称为过程技能。其基本假设如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系列过程技能的集合;这些过程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独立发展的;学生的过程技能得到发展后,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科学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据此提出的教学策略是,首先让学生独立地练习和发展这些技能,然后再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2强调“控制变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认为,科学探究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解释相关证据。这样就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把它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学探究能力的逻辑策略。这种策略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描述成能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是培养了“会进行控制变量的研究”这个突出的特征。

上述2种策略取向,无论是强调过程技能还是强调某一要素,都忽视了探究主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把科学探究看做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在开展探究时,探究者从自己的“工具箱”里选择“工具”。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探究任务,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确地挑选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将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为三类:一般的认知技能(例如观察、分类等等)、实践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复测量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英国约克大学的packs项目组提出了另一种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体系(robinmillar,1998)。

这一策略体系将科学探究的主体和探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描述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技能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摆脱了机械决定论和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深化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研究和发展学生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探究能力结构的“过程维度”出发,明确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会的各种探究能力,并以此开展教学和评价。在具体的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传统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良好习惯,注意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顾总体探究过程与各类探究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探究活动中核心要素的训练,“以点促面”,使探究各环节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监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中学课程调研报告

我校自20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课程调研报告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于2011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为了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目前,首批以及第二批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已经产生,各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工作也正在筹划之中,亟待研究课程基地的定位与建设问题,亟待构建适合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发展的机制。

2011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遴选出31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这些课程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从不同角度出发,确立了引领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

(一)首批省课程基地的研究领域。

从研究领域看,首批31个省课程基地可分为以教育拓展为核心的语文、外语、地理等文科类课程;以实验为核心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类课程;以实践为核心的航空航天、sts、系统思考等学科综合交叉型课程;以当地文化为核心的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以美育为核心的美术类课程。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从课程性质看,上述课程基地又可分为语文课程、生物课程等学科类课程;数学应用与创新、体验性化学等学科应用型课程;“模拟联合国”“环境·生命”等实践活动型课程。其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二)课程基地区别于其他基地的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不同于原有的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科基地,也不同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实训基地,它关注的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表1课程基地与学科基地以及实训基地的比较。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也不同于高校的教育科研基地,其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应扎根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之中,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表2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与高校教科研基地的比较。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应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起点,以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核心,确定课程的价值定位、内容呈现和教学设计,在建设自身的同时,为其他学校提供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开发和基地建设的经验。

由于课程基地是新生事物,首批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在基地的建设思路、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的活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的基地建设中应注意避免。

(一)基地投入要注意避免重硬轻软。

各课程基地的建设既应重视实验室、演示厅等硬件建设,又应重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软件建设,在实施建设中应软硬并重,避免重硬轻软。

一般来说,软件的健全相较硬件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若课程基地软件建设缺乏连续性,虎头蛇尾,则难以实现设计申报之初的目标。

(二)课程活动要注意避免空洞低效。

活动形式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恰当的活动形式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在申报课程基地时应展开深入调查和仔细研究,不仅要确定特色课程,更要从可操作性的角度选择并设计有效的课程活动。

一般来说,课程基地在规划时确定的项目都是丰富多彩的,但若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未能设计出互动、创新的活动形式,则也难以发挥课程的优势。

(三)课程实施要注意避免被动参与。

教师是课程基地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基地发挥作用的主导因素;学生是课程基地活动的主体,是课程基地的直接受益者。课程内容的有效内化既能够帮助教师自我提升,又能够帮助学生发掘潜能。

但若基地在设计课程时,未能够对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师生生理、心理、教材、教法、学法和教育管理等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系统的研究,在课程实施与管理上缺乏严格要求和较高标准,师生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课程基地的活动,则课程基地也无法实现促进师生共进的目的。

(四)基地使用要注意避免辐射不力。

课程基地在规划时应注意吸收周边学校优秀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对课程基地的理解、认识和需求,使得设计、开发的特色课程不仅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也能够促进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

若课程基地缺乏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精力不够,其他学校的教师对课程基地的了解不足,学生的需求不强,则课程基地难以很好地辐射到周边学校,其使用率也就不高。

进一步丰富课程基地的内涵,创新课程活动形式,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基地的辐射范围,实现其育人和研究效果的最大化,是课程基地审批和建设者需要着力思考的关键点。我们认为,只有将课程基地的规划、开发、建设、使用和评价各环节有效衔接,才能使建成的基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先进性、创新性、人本性、开放性和示范性,成为区域内该课程的中坚力量和品牌标志。

(一)总体构思课程基地的规划。

为在五年内建成梯次完备、布局均匀的省、市、校三级课程基地,教育主管部门可对区域内课程基地的建设做一个整体规划。对于愿意申报课程基地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可充分考虑其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兼顾不同类型的学校,使各级各类学校凸现各自的优势和亮点,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多元化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学科互补的课程群。在课程基地的布局上,可以考虑辐射状分布、带状分布以及网络状分布,如图3所示。

图3课程基地规划的主要形式。

1.辐射状分布。适用于同种学科的课程基地,以区域内省级课程基地为核心,带动市级、校级课程基地共同发展。

2.带状分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课程基地,区域内不同学校,形成各具特色、主题互补的课程基地。

3.网状分布。适用于学科相近的课程基地,便于基地间互通信息和经验,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随着区域内课程基地的增多,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类别的课程基地,将形成一个三种布局相互配合、均衡发展的课程基地网络。

(二)全面研讨课程基地的开发。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开发应通过学研互动,孕育优势课程,培养创新人才。

1.依托学科前沿。课程基地应以各学科前沿为依托,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线,使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密切结合,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融入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能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2.整合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建构体系应沿着“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可能生活”之间的沟通而展开,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经验整合。在课程开发之初既应考虑课程的总体框架、结构特点等概貌,又应从内容体系、编制原则等中观层面进行研究,还应从概念引入、课程内容的呈现等微观层面加以分析。

3.强化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开发应充分重视实践与活动,课程活动的设计应注重手脑并重、手脑并用和手脑协调,提高学生对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辨析能力,使那些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基地应注重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多样性的动态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反应的灵敏性、思维的缜密性、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工作有序性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养成协作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整体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

1.制定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课程基地的建设应制订合理的项目规划。其中既应有短周期的建设工作,又应有若干长周期项目发展完善的计划。特色课程的选择要因校制宜,既考虑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也考虑课程实施的可能性。

2.完善软硬并重的教研条件。一方面多做调研,重视硬件建设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重视基地的建设内涵,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等软条件的完善。

3.建设学科融合的教学平台。课程基地应打破学科壁垒,建设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平台,引领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帮助学生认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让他们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创设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课程基地应依托高校、建立联盟、利用社区,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与氛围。依托高校资源,能够使课程研究成果、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不断拓宽师生的视野;建立学校联盟,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及时辐射成果;利用社区资源,联合工厂、博物馆、科研院所等,能够增进课程基地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合理安排课程基地的使用。

1.开发多维课程资源。课程基地应组建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中学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开发团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将教学设计的重心从单一的课堂维度扩展至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维度,为学习过程提供结构化组织和生态化的课程资源。

2.研究核心内容建模。课程基地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概括出同类教学内容的基本思维特征和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加工,构建实例模型,再经由后续教学实践的检验,形成一系列具有课程思维价值的子模型群。

3.开展基地内外交流。课程基地应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将其转化为课题,引领校际教研共同体展开研究,为基地建设如何服务于课程改革提供示范,使课程开发、管理的经验能对同类学校产生辐射效应。

(五)科学实施课程基地的评价。

教育主管部门可建立健全课程基地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将目标、任务、责任、标准、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各环节有效衔接,以考核促进课程基地的动态发展。

1.评价的内容方式。

(1)评价内容对课程基地的评价可包括政策条件保障、建设和运作过程、目标与任务落实、实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状况。考核中应关注对引领同类学校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解决学校特色发展等问题的落实。

(2)评价方法在尊重校本设计、自主建设的前提下,可通过基地例会、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年度评议等方式,实行期满综合考核制、项目研究成果评审制、同类学校评议制,对课程基地的建设、使用、运行与发展状况进行多元化评价。

2.评价的动态发展。

对课程基地考核,应避免急功近利式的检查评比和各项指标的面面俱到,而应抓住课程基地建设和使用的关键,以评价促发展。

(1)实行课程基地任期制课程基地期满,考核良好可以继续挂牌。考核不合格的,可要求整改或者取消资格,补充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新的基地。在保持基地的总量在整体规划下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促进特色项目持续发展课程基地的特色研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任期满后,各基地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对特色项目作适当的调整、优化与发展,实现课程基地研究内容系统化的滚动和深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基地也可选择与原有特色课程相关的创新项目,不断创造新的亮点。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教育实践,预示着我省教育改革新的契机即将到来,将成为大力倡导特色发展的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瞩目的花朵。然而,课程基地的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任务,目前的开发与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尚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一些“瓶颈”的制约。我们应既充满激情,又尊重规律,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关注实践、加强研究、重视积累,探索出规范而有效的建设途径。

新课程调研报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县教育教学正沿着正常的轨道良性运转。自20xx年秋季,我县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和培训工作运作良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中学组分为两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一行7人,于20xx年10月13日至23日,分别深入东宝中学、时家店中学、亨通中学、太平川中学、安口镇中学、和平中学、驼腰岭中学、凉水中学、姜家店中学、三中、二中、朝完中、柳河九中和柳河十****14所中学,进行了有关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查教案、下课堂听课、评课与交流、结果反馈的形式。共听课280节课,查教案约140余本。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七年级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教研制度的落实情况;我们对全县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充分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全县各中学新课程的实施基本启动,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课程实施已初见其形。通过调研了解到,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身上的压力很大,困难和困惑同时尚存,但是他们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成绩与问题也同在,现把有关的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从新课程的启动至今,近一年半时间,历经三个阶段:学习阶段;通识培训阶段;实施尝试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运作展示出来的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使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积极地投身于新课改的尝试中去。

(2)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积极尝试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

(3)大胆尝试利用新的评价体系进行施教,能够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努力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管理。

(4)“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尝试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倡导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创新。(5)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由原来的课程规范的复制者、知识的施予者、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教学的交往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6)课堂上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能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7)教学设计有所突破,能够自觉地改变原有教案格式的约束,认真学习和准备,巧妙设计教学,适应于本校特点与个性发展。

(8)作业能做到详批详改,作业量足,作业本整齐规范,批改次数多。

(9)实施新课改的进展程度直接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事实证明,哪个学校领导重视,积极地深入课堂,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搞得好;哪个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就不肯行动起来。

1、经过假期培训,在开始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教师们有较高的热情,可是过了一个半月后,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担心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既影响自己在学校、家长、社会中的地位,又影响自己评优、评职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走原来的“老路”,用原来的方法教学了。

2、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从“某某年起”,似乎课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级的事,与其他年级无关。难道是因为起始年级用的是“符合课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级还用老教材,所以才会新旧有别,所以课改就该是起始年级的事,而与其他年级无缘,那么其他年级的教师就该理所应当地不参加培训,不进行学习和研究。

3、新一轮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是新教材相应地编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与实践的活动,诸如“动手做某某实验”、“访问某某工厂”、“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等等。然而,经过听课调研,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际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实验”,从口里“变颜色”,在黑板上“上网”------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成了空谈。

4、个别学校没有把新课程当回事,安排接受培训的教师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经过培训后被“调整”到初三,而一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必然是用老办法来尝试新课程,其结果是不伦不类。

5、实验教师在尝试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同事的认同和家长的理解,总是说:“那样教不行,学不到什么知识”或是“某某教师上课管不住学生,班上闹嚷嚷的,纪律差,影响其它班学生的学习。”等。

6、要考虑课改的具体成效,关键还要看师生在教与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通过调研,多数教师和领导仍停留在观念是否转变的问题上,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仍无从着手。

引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例如:学校内班额过大的问题;政府投入不到位的问题;评价体系滞后的问题;教学的内部硬件设备滞后的问题;中小学衔接差的问题等等均属于课程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因素是因为认识不足或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不对路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师资配备比较薄弱。初中的师资缺编严重,各校的非主科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有的素质较好的教师改教主科,代课和改科的教师比较多,而这一部分教师一般都安排在七年级任教,再加上学校领导较多地考虑近期的教学效应,增强了初三师资的配备力度,从而加剧了七年级教师师资相对薄弱的趋向。

2、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还不到位。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在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课程标准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实施新课程。教师讲得较多,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较少,挤占了开展小组活动和讨论的教学时间,从而淡化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己亲自去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又落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3、观念转变亟待解决,师资培训应当始终如一。通过调研和检查,有近1/4的教师未参加培训,其授课状况不言而喻,仍旧是走老路。有的教师确是“邯郸学步”教案草草几行,只写写程序。一个教案可以推而广之用于全册。不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三维”的思想无从查找。个别教师畏难和抱怨多于勇气与思辨,应付多于积极,守旧多于创新,浮躁多于研讨。

4、教师的素质仍需亟待提高。有些教师教学时,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多数教师照教材讲教材,尤其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单纯地教给学生某些结论,不能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只掌握结论,而忽视了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对结论的发生、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而是照搬现成的教案教学。

5、学生的主人翁感没有得到体现。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转,学生总是处于从属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给家长学习”、“为老师作题”的怪念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没有改变学生“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6、有些课改教师缺乏上进心,不愿花精力钻研,教学中缺乏创意。教师的惰性心理是课堂教学不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教师总觉得自己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可学的。

7、有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新课程的认识,将着眼点仍放在升学率上,部分学校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对于新课程理念没有认识,导致用老办法实施新课程。有的教师有为难情绪,不敢放开手脚来做。

8、有的学校三大主科搞得较好,忽视其它学科课程的实施,以至于学科教学不能同步实施。

9、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教师既谋求“革新”,同时又不能“弃旧”,而陷于迷离状态。多数教师在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但缺乏对教学方式变革的正确认识,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10、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正确认识,教案依旧遵循着老教案的格式,缺少教师自主思考的空间,缺少课后的教学反思。

11、课程资源不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支撑课改。实验室不足,实验室中的仪器和药品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导致许多简的演示实验都不能完成。教师的创造性不强,消极地对待课改。

1、加大对各学校领导的管理与培训力度,使之迅速掌握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方法,只有领导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带领教师们搞好课改,才能指导到位。

2、支持和鼓励教师们学习,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购买一些课堂实例的光碟等学习的方法,多让一线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转变观念“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使教师们尽步入实施新课程的轨道上来。

3、课改的培训,应贯彻始终,不能一劳永逸。应象大连甘井子区一样,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同时教师的评优、晋级等项挂钩。

4、应尽快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要通过期末试题的导向性,促进教师的教学。认教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尽快探索出适应于本地的较好的教学方式。

5、教研员应多参加国家、省、市级新课改的培训,以利于充实自己,更好地进行指导,否则“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无法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接轨,导致指导上的偏差。

6、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关于新课改的专项资金,来促进新课改的实施,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与学习。

7、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教研部门一些倾斜政策或权限,才能增大其指导力度。否则,教研部门前面指导,指导后教师们仍然我行我素。组织的培训,教师参加也行,不参加也行。

8、改变教案的书写格式,给教师们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

9、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监控,对于“老三室”的利用不能放松;鼓励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真正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起来。

10、在教学实验中,努力搞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把好的经验积累起来,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以丰富自己的教育思路。

课程调研报告

日记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是致力于学生个人情感世界、生活轨迹以及见闻感受忠实而自由的记录,也是积累素材、练习写作和提升生命质量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我校开展的日记课程已半年有余,为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日记写作水平,特于20xx年04月10日—04月16日下午的“日记课程”时间,进行了日记调研。

(一)班级走访。

与日记老师座谈,同部分学生交流,现场查阅学生日记。

(二)问卷调查。

在三至六年级同学中,对日记课程现状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

(一)走访反馈。

1、在班级走访中,与日记老师座谈了日记课程开设的整体情况,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老师们认为日记课程地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日记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孩子在每天的自我对话中,充分认识自我,不断增加自己的正向需求。日记课程让学生收获良多。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将这项工程坚持到底!

2、同部分学生交流了日记的格式与内容,对写日记的认识。学生们对日记格式与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日记格式要求去写,效果明显。学生都很有成就感,学生们都能够认识到日记除了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

3、通过现场查看学生的日记,发现部分学生日记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几乎写一样的话题,甚至连句子、句式等都惊人的相似。学生的日记书面表达有困难。具体表现在:句子不完整,语言罗嗦,表达不准确,语句不通顺,容易出现多字漏字或错别字等“低级困难”。有的同学书面表达没问题,但写的日记没有意义。

(三)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来看,96%的学生在日记课程时间里都能坚持写日记,95%的日记老师都能正常开设日记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87%学生感觉自己的日记水平提高了,84%的学生表示自己课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日记,62%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写真情实感,38%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写,在记流水账。97%学生都表示写日记好处很多,作文水平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在提升。

1、有些老师对日记课程开设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有应付现象。

2、部分学生的写日记兴趣不够高。日记不知道写什么,写日记有畏难情绪,不愿尝试去写。写的话,很多在记流水账,只有少数同学写真情实感。

3、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日记水平有所提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传授知识,打好基础。

要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必须让学生掌握写日记格式和内容,写日记的意义,明确如何写日记。

2、阅读优秀日记,开拓视野。

在学生了解日记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给学生借阅部分优秀日记,让学生阅读,看看日记怎么写的,学生从中一定会吸取营养,开拓视野。

3、加强练习,提高能力。

学生了解了日记写作知识,阅读了部分优秀日记后,要让学生大量练习,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写日记水平。

4、精心辅导,促进发展。

要提高学生日记水平,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教师要精心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多读好书,从而找到写日记的材料。

5、开展日记比赛,共同提高。

老师可以在班里适量地开展日记比赛,以此促进学生日记水平提高。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写日记能力有促进作用。

扎实有效地开展日记课程,我们任重道远。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日记课程一定会成为一种自然常态,一定会硕果累累!

校本拓展课程调研报告范文

在探索中前进。

在反思中发展。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一核心任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规律,全面更新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将一年来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完善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设置管理。我县严格要求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指导学校科学设置课程。大部分学校克服了学科性教师缺乏等困难,创造条件开全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科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并实现了有教材学科规范上,无教材学科灵活上,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我县积极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努力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二小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岭云杉的故乡——巩留》、《英语经典美文阅读》、《化学与生活》、《巩留旅游资源》、《作文写作创意》、《巩留地方史》;y乡中学的《烹饪》、《乡土文化》;牧业小学的《我与家乡》\\\\《剪纸艺术》;中学的《蔬菜种植》;小学的《人类的起源》、《红旗村发展史》等,我县上报8项作品参加自治区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巩留县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各校大力支持并积极参加活动。如巩留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全县各校开放25次,各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达3500余人次;学生还参加了“科普知识进校园”、“州科协大篷车进校园”、“巩留县第三届科技航模展示”、“巩留县第二届夏令营活动”、“县中学生运动会”、“县少年杯足球比赛”、“县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比赛”、“2013年中小学生放飞梦想风筝比赛”及“2012年中学生激情滑雪培训活动”、“2013年快乐寒假小学生滑冰培训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增强课改有效性。

课改最本真的工作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我县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集体备课搭建互助平台。在组织形式上,部分学校能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稳定的备课组。备课组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及活动时间。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县部分学校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执教研课—优化完善—分头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已初见成效。如县高级中学、第二小学、第二中学、东买里乡中学等。

2课堂教学竞赛机制不断优化。我县积极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选拔出3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全县决赛,获奖教师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坚持“备、上、说、议、学”的课例研讨,力争使每一次赛课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教师最多。中老年教师展示优质课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传送最新的课改理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大面积地提高我县教师承担新课改工作的能力,保证了我县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送课下乡”传播新课程理念。本着“基层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一线教师送去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更要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教研员深入基层,与老师、学生一起探讨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新课改的理念最直观地呈现给老师们。本学年,我县共组织送课29节次,研讨会29场次。送教所到之处,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课后积极交流,踊跃发言,各自阐述教学观点,不同的问题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与反思。在互动交流中,以送教课为案例,拓展到整个新课程,这样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更新了基层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执行课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课堂教学视导督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本年度,教研室对我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视导通过看(实地观察)、听(按课表随机听课)、查(教学常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抽查)、谈(与教师座谈交流、在全校召开反馈会)等方式进行。教学视导活动共听课229节,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业30%,召开反馈会24场次,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索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县高级中学针对学校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效率低的现状,借鉴各地经验,选择班级作为试点,尝试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一指一个目标:提高教学3质量。二指两项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优化、课后巩固。四指四个环节,即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环节(阶段):提出目标问题,组织学习交流,训练评价反馈,巩固深化总结。组织教师深刻把握该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提高课改科学性。

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和带动作用。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教研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在课题管理上,我县突出教研员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作用。要求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一是要求教研员每学期要安排时间,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月总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议课、案例反思与总结等;三是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中重要数据、重要案例、重要活动进行收集和记载,做好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我县完成30项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题评审工作,28项通过州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申报34项“2012年自治区校本课题研究”,立项16项,现正在结题之中;申报2013—2015年度州级课题70项,正在审批之中;个别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自治区“提高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的子项目研究任务。

课程调研报告

我们于xx年xx月,对渔峡口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02份,回收有效问卷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课程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课程调研报告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本调研报告不仅摸清了近年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更为深入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设性建议。面对实训教材缺乏、设备陈旧、校企合作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相应改进思路,以期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

实训课时;自编实训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活动主持的水平,对整个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从2014年1月始历经三年的时间,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跟踪走访、电话采访、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对《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优秀毕业生、教师和业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

对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

1、实训课时过少。围绕在校生和专兼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在不断调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呈现出“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特点,课时设置无法为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针对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多理论少实践;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只有约37%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的优秀毕业生反映:他们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实践教学中习得,应该增加实训练习的比重,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关于“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大于75%的专职教师表示没有高职院校专用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较优秀的教材。32%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时偏少,没有实训教材,实训流程不够规范。

(二)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1、实训室设备有待完善。70%的专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播音主持实训室主要是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社团在使用,而专业学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学生认为,实训室设备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使用。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训室设备。有部分学生反映,一个班级有30名左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每个组六七个人共用两只话筒和一台摄像机,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已老旧或损坏,每次实训课都有半数学生只能旁观。还有个别学生反映,在学校很少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实训设备。

2、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舞台主持经验又受过专业训练懂主持艺术的老师非常少。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过于保守,场所过于局限,形式过于单调,实训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既有舞台主持经验,又有媒体实践技术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20%。为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定期聘请业界一线精英,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孙愈等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讲座进行授课。但是,这样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12%的学生表示聘请业界兼职教师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业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以此来扩大招生,提高学校声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评为2013年“全国就业50强院校”,但是在创业就业的推广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讲求市场化,淡化专业意识,没有重视专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顾埋头创业,脱离了专业学习,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统不规范。

学校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等当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参加南方电视台的《舞林争霸》《全城热恋》等栏目的策划筹备工作,在多家媒体和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化实践平台。但实训流程很不规范。

据调研统计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和拓宽实训渠道方面有所作为。在专业教学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师能够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自编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介于高职院校没有专用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问题,学校应鼓励师资团队联合业界兼职教师自己着手进行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编写,将集体备课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案例编进教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练习,使得实训教材更具独特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实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训练习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提升,实训练习同时又为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供了依据。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课时安排上,应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国外许多著名的传媒院校实训课时至少是理论课时的3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质和量上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监管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和学分。学校为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单独设立了实训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上课下主持实践的内容、表现、评价、提升途径,并跟踪记录后续教学成果,以此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参考。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引进几位既懂理论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一定舞台主持经验的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带动和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其次要将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全职深入企业、媒体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拓;再次,学校应该制定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本校师资和外界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师资理论与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学校要与时俱进,聘请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对于外聘兼职教师,要将业界讲座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规范制度,要求他们定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到高校授课,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实训平台。

要培养学生真正进行节目主持的实战能力,需要专业的实训场所做支撑。因此,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对内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人财物力的投入进行实训室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实训室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二级学院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并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为学生实训练习提供保障。将学校的广播台、文艺社团设为实训基地,全员进驻并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实训渠道。产学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媒体节目制作、企业宣传、校级竞赛等方式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规范实践制度,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校外实践中去。

3、社会实践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月,以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获取专业信息源,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新闻传播类竞赛或电视竞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学生快速提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社会实践防溺水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5篇)

    社会实践活动通常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通过这几周的社会

    优秀清华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新生演讲(案例16篇)

    开学典礼是校园中一年一度的盛事,它标志着新学期的开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开学典礼上的互动游戏环节,让我们一起回味一下那些开心的时刻。同学们、老师们:你们

    最热植物保护专业认知课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案例,其中包含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023年郊游总结与反思(通用13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范本是如何展现出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的。《郊游》为台湾儿歌,

    热门部队防泄密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加深对某个经历的理解和领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士官是军队中具有重要职责的干部,担负着管

    热门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方案(通用13篇)

    建设工程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总结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根据特定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措施,通过有限的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投入

    优质大学新生迎新活动策划(案例16篇)

    通过活动策划的过程,可以提前预见问题,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又到了新生入学阶段

    2023年申请书购物卡格式(通用15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我们兼顾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之既有吸引力又具备说服力。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它们可以作为我们撰写自己申请书的参考和借鉴。

    最热批评和自我批评心得(汇总17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作品中优秀部分进行提取和总结的一种文本形式,它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范文范本,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吧。

    最新乡镇双拥工作计划(汇总14篇)

    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需要多角度审视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帮助。本文目录乡镇双拥工作计划乡镇双拥工作计划范文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