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美国史读后感(优秀12篇)

美国史读后感(优秀12篇)

时间: 作者:纸韵 美国史读后感(优秀12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读物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所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灵感和启示。

《国史大纲》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国史大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读后感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中国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中国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政府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

我们一直的印象是中国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英国史读后感

英国史读后感,日不落帝国是怎么成长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英国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英国历史学家休谟撰写的《英国史》共有六卷100万余字,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

记载了从恺撒征服不列颠到1688年英国革命1700多年的历史。

国家的政体也从混合封建制到绝对君主制,再到立宪君主制。

在这个过程中,对内有君主国王、上议院、下议院、教会、军队、党派、贵族、平民相互之间权利的制衡和争斗,对外与苏格兰、艾爱兰、法兰西、西班牙、荷兰、罗马、瑞典、德国、低地国家等之间战争以及对它们殖民地的争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读后感受如下:

一、 一个国家政体的建立有其历史的渊源。

它是由本国的习俗、传统、文化、哲学观所决定的,并在各种派别力量的斗争和妥协下建立的。

英国人相信经验,尊重习俗习惯,讲究传统和血统,不相信绝对理性。

认为绝对理性的虚假偶像背后是习惯、传统和经验的真实权威。

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理性的结果。

历史本来就是经验知识和习惯积累的最大宝库。

历史经验就是人类智慧的唯一宝库。

所以,经验主义的内在逻辑很容易导向保守主义。

英国人的保守性格和他们的哲学传统是有内在联系的。

而法国人认为,理性是普遍而客观的尺度。

历史经验是一系列偏见和恶行的汇集。

用理性的光明重新审视过去的种种弊端,间接支持未来的进步和改良。

普遍理性的内在逻辑很容易导向全面变革。

与过去决裂的激进主义,法国人的激进与他们的哲学传统密切相连。

二、 权利是争取来的,是依靠自身的强大获取的。

欧洲人的传统理念是崇尚强者。

从欧洲历史来看,解决冲突的途径是战争、决斗、司法,当司法仲裁无法执行的时候,又重新发动战争,决斗是主张权利的有力证据。

因此,崇尚强者,优胜劣汰的理念社会推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当经过激烈的斗争后,经过妥协重新趋于新的平衡,权利得到保障和巩固。

所以,对内当君主强大的时候,他战胜议会和教会后,就会实现绝对君主制。

当议会战胜君主时,他就会实现限制君主权利的立宪君主制度。

对外,当法兰西十分强大时,英格兰就会联合西班牙荷兰等国一致对付法兰西,实现欧洲力量的平衡,使得各个国家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当平衡一旦打破,战争就会爆发。

三、 君主统治力度对社会的影响。

当君主权力过大,特权过多,就会束缚了社会和民间的活力,社会进步就会变慢。

如对进出口商品的特许权的实行,就使国内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国力下降,就会落后被动挨打。

当君主权利统治力过弱时,就会出现朋党相争,勾心斗角,社会四分五裂,外国就会冲虚而入,就会增税,战争的花费就会大大增大。

因此,适当的定位君主的权利范围,是在历史的摸索实践中慢慢确立下来的。

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而获得。

其实对我们当下也有很多启发意义,已经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的我们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不管不问不行,但是管制过严更不行,这就需要我们宽严有度,在实践中谨行小步快走,一个一个问题的化解,才能取得最后目标的'胜利。

如果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写下来都是一篇宏伟的著作的话,那么英国的历史应该是这一篇篇著作中的一颗明珠。

看完了阎照祥先生写的《英国史》感触很深,他用简明的历史语言把英国的历史从史前写到了近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一个帝国的成长过程。

在书中阎照祥先生用精炼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英国从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从史前历史的野蛮落后到引导世界近代工业进程工业革命的先进,阎照祥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照片记述了英国这个国家从中世纪不被欧洲大陆认可的“小国家”到一个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艰辛行程。

阎照祥先生是国内研究 历史的专家和先行者,作为从事研究英国历史的专家,他兼任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并书写了《英国政党政治史》、《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贵族史》和《英国史》等学术专著。

在书中,严先生用时间轴线把英国的历史进行串联,并根据历史的时代把英国的历史分为了十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前期民族融合以及其封建君主制形成的过程,其中讲述了北欧民族入侵的血腥和七国时代的惨烈,最终英国的民族定型,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王国。

最后一个阶段讲述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虽然获得了经济的复苏,但是英国作为世界政治体制模板、经济体制范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战后国际新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新的世界性超级大国,英国只能居于二等国家地位,英国国外的殖民地纷纷脱离了英国统治而独立,“日不落帝国”就此没落。

从以上叙述来看,作者在书中不仅仅给我们展现了英国的国家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科学文化、海外贸易及战争,并以此为根据而延伸到社会发展的种种。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个帝国的兴盛除了天时地利以外更多的是其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历代英国人不断的奋斗和曲折的斗争,使得英国领先世界几个世纪,但是又由于其自身的问题使得国家迅速没落,最终失去世界的支配地位,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国史大纲》读后感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中华上下五千年,怎么成长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剑桥中国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

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

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

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

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

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

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

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

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

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

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

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较于

春秋时期也更加完善。

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国都为核心,许多国家的国都在当时不仅仅是该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

比较著名的城市有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等。

城市的建设,意味着经济种类的扩大化。

城市以外的地方自然是农业发展的场所,而城市里则是工商业发展的优良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闻名全国的商人,例如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陶朱公(原越国名臣范蠡),以及秦国统一全国之前的秦国相国吕不韦,这些都是一些很成功也很有名气的商人。

在没有统一政治力量控制的前提下,商人们可以比较自在地走南闯北,在各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意。

从某种角度讲,战国时期也堪称中国早期商业的`黄金时期。

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值中国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大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批判、相互借鉴,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这就是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百家争鸣。

诚然,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也与当时缺乏统一的政治实体予以牵制有关。

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文化的一种大繁荣现象。

然而,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还是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而湮灭下去。

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实在说不好。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确实乱得可以。

然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无不表明,中国真的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时代。

差不多一年过去了(2013年3月28日-2014年3月19日),我看完了《剑桥中国史》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十一卷。

《剑桥中国史》由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负责人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denis twitchett崔瑞德共同主编。

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

包括《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上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下卷》、《剑桥晚清史上下两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两卷》和《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两卷》。

《剑桥中国史》除了11卷中文版本外,还包括已经出版但未翻译的《剑桥上古史》、《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上卷》、《剑桥清代前期史上卷》,以及未出版的《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下卷》和《剑桥清代前期史下卷》。

《剑桥中国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每一章都由不同的专家编写。

因为中国有记录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对所有朝代所有方面都精通的人恐怕还不存在。

这些专家有华人、日本人、欧洲人,也有美国人,主编之一费正清就是举世有名的汉学家,另外对明代史有出色研究的黄仁宇也是作者之一。

这些专家除了来自各个大学外,竟然还有像编写明代史上卷第三章“洪武之治”的纽约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小约翰·d.郎洛瓦这样的人士。

诚然,《剑桥中国史》并非只是这上百名现代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是在古代和近代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编撰的。

中国的二十四史自然是最重要的引用来源,同时剑桥中国史还引用了几千年来众多中国历史学家的成果;除了中国人以外,毫无意外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被引用得最多。

在最近几百年西方文明强盛以前,日本人研究和模仿的主要对象是中国。

这也回答了当初朋友们关于外国人编辑中国史专业度和可信度的疑问。

剑桥中国史涵盖的幅度非常宽广。

除了一般历史书所着重讲述的政治史外,剑桥中国史还在哲学宗教思想史、经济史、文化等方面也花了相当多的笔墨。

另外,剑桥中国史非常重视数据的使用,这在以往我看过不多的中国人编的历史书中较为少见。

剑桥中国史让我大大开拓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以来的近代史。

共产党执政之后,为了维护统治的正统性,和历朝历代一样,对历史进行了有利于自身的“篡改”。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时期和主题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民主试验、第一次国共合作、1940年后抗日战争的形势、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早期和红卫兵的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能够把这些历史在中国内地翻译出来,让我颇感欣慰。

我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对照英文原版,以确认中译本是否以及有多大程度的删节。

不够,中译本中包含了对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的估计,这个例子让我相信中译本即使有删减,也是非常有限的。

起初读这本书是源于给我们上中国近现代史老师的大力推荐,此君是一位讲课比较放旷随意却又是真正热爱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好老师。

上课第一天他就给我们提到了关于历史的不真实性的话题,然后推荐了《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本书,他说这本书中有很多观点非常有趣,非常具有颠覆性,我自己也不是一个教材上写怎样我就相信它就是那样的人,所以这本书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决定好好拜读一番。

关于历史的不真实性,可以这么解释,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历史已经是过去时,已经没有办法完全真实地复原,关于历史的真假与否永远都无法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史书中言之凿凿的历史事件或许并不完全正确甚至有可能是与真实完全相悖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很多人并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比如提起刘邦很多人想到的只是他打败项羽那个刚愎自用的家伙建立汉朝的丰功伟绩,而提到秦始皇人们想到的大概也只是他的焚书坑儒与残暴统治,关于他们相同的一点是都很少有人去关注与他们所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相反的那一面,好像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只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就好像单选题,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的不真实性对人们评判历史的标准有着怎样的影响,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能以一种绝对的、没有转圜余地的心态去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无孰对孰错之分,但至少它应该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更不能是以偏概全的。

关于这一点书中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只是我自己读书的过程中根据此书中的观点及其特点得出的一些感悟。

另一个其实就浮于表面却总是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费正清先生在本书导言“旧秩序”中就提到了,费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争论,主要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历史学的作用是了解所有有关方面的情况、动机和作用,如果只涉及冲突的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就不能很好滴理解它。

举个例子,书中认为1840-1841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文件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观点,而未详细记载战争期间普通中国人民的经历,(窃以为此处也应加上英国普通民众的态度及采取的行动,与中国方面形成对比,从而可以了解到普通大众对战争的影响与战争对普通大众的影响,但其实对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战争的一个方面,即政府的角度来看待这场重要的战争),故表面上已经很清楚的事件依然未被人们充分了解,造成了“对历史的无知状态”。

这个观点给我的启发是:即使我们无法了解到一件事情真实的情况,我们也不应该只针对它的一个方面盖棺定论。

正因为史书记载存在片面性,所以我们才要全面地去看待一个事件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复原历史,但最起码我们应该尊重它存在时期的各种可能性。

读这本书唯一让我觉得吃力的一点就是每一章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紧密,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但瑕不掩瑜,它依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建议大家在研读教材记载历史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会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收获。

《漫画中国史》读后感

今天想要分享的也是我刚读完的去年没完成的一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这本书主要是自己也是一个喜欢漫画的人,好奇心趋势下居然读完了,里面图文搭配十分有趣,加上多了解历史对我们自身人生有很多的指导意义;让我们知道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因为历史上已有人做了,可以借鉴参考;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从这本书里面学习了哪些知识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韩,赵,魏,楚,燕,齐,秦)谐音就是:“喊赵薇出演齐秦”这样是不是特别好记了,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就明白了:

最靠近秦的3个国家率先灭亡,这也和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有关(这个战略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都在用);这个是范雎提出来的,就是结交远处的做盟友消灭临近的国家;还有一个人叫苏秦为了对付秦国提出了“合纵”,意思是联合南北方向的5个小国家一同对付秦国,但是秦国很快就看出了“合纵”的弱点,就是几个国家各自心怀鬼胎,于是秦国的张仪提出了“连横”的政策,连横就是联合东西方向的国家结成盟友,最后通过给点好处比如土地最后各个击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仪骗楚国的国军楚怀王,说给他600里地要他和齐国断交,最后反悔说当时说的是6里地,这一骗把楚怀王气得不轻,最后楚怀王经过“一骗”;“一打”;“一关”最后死在了秦国。具体过程下面会讲到。那么其他国家是怎么灭的呢,首先是灭了韩国,因为它最弱,其次是赵国,“纸上谈兵”就是说的赵国的将领“赵括”再就是魏国,秦国决了魏国的堤,大水直接灌到首都大梁然后就灭了。还有就是楚国,后面是燕国派荆轲去行刺秦王失败被灭,最后是齐国。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由于屈原投江;那么为什么叫“端午”呢,因为投江这天是五月初五,古代人称为“初始”为端,所以又叫端五;那么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爱国诗人,不忍亡国而投江,楚国是怎么被灭的。大概经历了这几段过程,楚怀王下面有个大臣叫靳尚,被张仪买通了,所以常常骗楚王要亲近秦国,而屈原就是他的死对头,楚怀王被骗给600里地与齐国断交也是这个奸臣大部分的原因;其次是被白起攻打;最后是在楚怀王不争气的小儿子子兰怂恿下去秦国赴约被关2年病逝在秦国,新的楚王(楚襄王)即位后,子兰当了宰相因害得怀王被囚被屈原骂,屈原因此也被流放;最后白起攻破楚国,屈原投江自尽,也才有了现在的端午节和国家的3天长假了。

是的,你没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很厉害的朝代才生存这么短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原因不在于秦始皇,而是因为他的儿子——胡亥,秦始皇有两个接班人,一个是扶苏,另外一个就是胡亥,扶苏有个大将军蒙恬,而胡亥有个大奸臣叫赵高;始皇帝在的时候为了锻炼扶苏派他和蒙恬去北方修长城抵制匈奴去了,然而始皇帝去世,胡亥和赵高就伪造了遗嘱,逼得扶苏和蒙恬自杀,胡亥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又叫秦二世,还有赵高当了宰相,秦国在这两人的手里能长久吗?历史给出了答案;奸臣赵高为了除掉反对自己的大臣,没事就拉一条鹿来,让大臣辨认这是什么,回答是鹿的通通杀掉,说明明是马,“指鹿为马”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暴政引发了当地的陈胜,吴广起义,而其中就出现了各地的反动力量,其中就是我们熟知的刘邦和项羽,但是起义后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国君代表人啊,于是项羽找到了楚国国君的孙子,以他为名义牵出一支队伍,后来刘邦也加入了楚国国君门下,于是新的楚王命令,项羽和刘邦谁先去咸阳灭了秦国谁就当关中王,但是另外一边新成立的反动力量赵国也是在被秦国攻打,于是楚王派项羽先去救赵王,但是等救完赵国刘邦就把秦国灭了,项羽很生气慢了一步,于是找刘邦算账,刘邦知道此时正面打不过项羽,于是让出了咸阳,但项羽此时说:既然来了就吃个饭再走,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大家知道由于此次宴会项羽放过了刘邦,后面再也没有机会杀掉他了,后来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逃离宴会;定居在了汉中,经过一段时间养精蓄锐破除了项羽的封锁,一跃冲出关中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此时还在山东镇压一听老家被刘邦打了,赶紧回来,但是一到家就被刘邦打了出来,最后退到了河南荥(xing三声)阳,然后互相对峙着,所以才出现了象棋中的界限。

好了这本书通篇也就差不多的大概内容也差不多了,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故事,里面还有好多细节还没有讲完,大家可以去看这本书,我自己也从中吸取了不少知识,好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都包含了,自己看了之后历史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自己充电才是当下我们应当做的。

《漫画中国史》读后感

不读不知道,一读惊叹道:本书真是打破常规,文中不像有的书要么全是漫画,要么全是文字,此书则是诙谐幽默漫画插图加上言简意赅的文字,两者相结合,给我足足的补了一节节美妙的历史课。

最初了解的中国历史是在小小的新华字典的最后一页及初中历史课本上,中国当时分裂成一个个国家时比如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在混战时期作为学习者往往记不清楚,容易混淆前后顺序。但是本书妙笔生花,在图片加文字的循序递进双讲解中,让我们读者印象深刻。特别是秦国灭六国的前后顺序。为了有利于读者记忆,出现了一句“喊赵薇去演齐秦”记忆法(韩、赵、魏、楚、燕、齐、秦)。就这样,战国七雄被作者绝妙的描写下让读者一下子掌握了,精彩之至。

一口气把中国史的3部和世界史的1部读完,中国史第4部还没有出版,第三部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戛然而止,感觉意犹未尽。

在古代的君王中,做一位明君,一是要尊重历史,二是要引以为鉴,三是要励精图治。有的君王成为一朝大帝,有的君王贪图享乐,有的君王成为傀儡。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为百姓谋福,听取贤官谏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天下则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生于和平年代感觉很幸福,小时候国家解决了温饱问题,长大了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更是一步一步走向了强国之路。国强则民强。像姥姥、父亲母亲那一代人活得还是很穷苦,长长挨饿,受冻。而孩子们则已经不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义了。

有时候说的mzzy都是嘴上说说而已,走个过场一样。你敢反对?你敢不赞同?你敢提意见?成年人的zzyx,你也是笑笑而已。

历史是时间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史官们为历史写下了庄重真实的一笔,文学家们为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笔都成为我们后代人学习及借鉴的珍贵文学!

《漫画中国史》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除了作业生涯、娱乐时光,还有那充实的阅读生活。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当属半小时漫画系列,这个系列的书全套12册,其中《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共4册。读了它,我才知道: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的诙谐有趣!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比如它是这样描述唐玄宗的一生:“唐玄宗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45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可是一个身处顶点的男人,人生轨迹非常简单,活是一条抛物线:前半生英明神武,王者荣耀;后半生惨不忍睹,整个垮掉……”

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史4部,中国史5还未出版,第4部在元朝的历史长河中戛然而止。想到这里,我不禁“悲从中来”,真希望作者能快点更新,我无比期待!

最后,我想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通晓历史”。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寒假期间,抽空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本书是樊先生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国史概要”撰写的讲稿。出版之后,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一再名列各种畅销书的。排行榜,一度排行第一,是一本读者自己选出的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凝结了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学生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也同样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了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历史的方法。

在这十六讲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九讲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传统史家的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并评价不高的时代,积贫积弱,在与骑马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宋代的辉煌在平日教学中有很多体现,在学生平时的试题中也有很多史料,可见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了。

宋朝处在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也就是学者们常说的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官僚政治体制,其突出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如二府三司制的确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其次是军事权力的集中,如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虽然这种重内轻外的方针,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如军队战斗力在为削弱,但是军权毫无疑问地高度集中于中央了。再次是财政权力的集中,如设转运使,把各地税收机关收归中央掌握,地方税收除留一部分供地方开销外,其余全部上交中央。

官僚政治对于贵族政治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也有新的问题,官僚机构的空前庞大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官僚政治给北宋带来所谓“三冗”的'局面,于是出现了体制内的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都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之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主要的表现就是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唐朝的坊市制被打破,商业发展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被取消,这种变革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把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坊”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大街小巷的沿线,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为都市商业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的限制,开封城内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商业街。这样一个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同时城市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北宋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商业和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

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天下流行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宋代,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开创近代活字印刷的先声;指南针在北宋后期已经普遍用于航海;北宋初年,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而这些成果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结束中世纪时代而进入近代文明时代,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因此,我们说,宋代时,出现了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商业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这样的观点与传统的史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宋朝的历史,开阔了视野。感谢樊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把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大学听课而又对此心向往之的读者!

新中国史读后感

看历史于我,是有变迁之路的。最开始历史,特别喜欢看野史,比如历史上出格到不能被正史记录的风花雪月、俊男美女,尤其喜欢看中国历史上出格的女性,如何在被封建压迫如此厉害的程度下,依然能呼风唤雨,发挥女性或者母性对国家固有的影响力;随后看历史,喜欢看一个特定的朝代,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对于特定的朝代是如何兴旺发达然后烈火烹油最终曲终人散,从中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兆头,进而能在生活中早日看到类似的兆头;接着就开始看通史,看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甚至上升到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之前曾经经历了什么。

历史,其实属于越来越有趣的学科,虽然任何历史书都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自己是信史,但如同对待算命的态度一般,信则有不信则无,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进入历史中,发现历史中最符合人类情感选择的行为,将之相信并认同为真实的历史,不正如同推理小说一般有趣吗?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究竟有没有明智无法做出判断,但越是读史,越是感触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一切仿佛理所当然的发生,但一切彷佛都是重复之前的经历,历史总是特别的相似又充满了小唯独的新意,这是另一个角度的有趣。

废话了那么多如何看历史,其实只是为了引入这本书的正题。书中讲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维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春秋战国之前视为上古,秦至明视为中古,清为近代,民国为现代,这样的唯独划分可能同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清朝之所以被单独划分,同清朝存在的年代刚好处于工业革命有关,其他欧洲甚至日本都开始利用工业革命自我强大,而清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闭关锁国,虽然和前朝的封建统治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整个国际局势都在变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清朝是必须单独拿出来。

既然是一本极简中国史,必然对历史只能截取主要脉络,朝代的交替往往简而言之,除了有限的影响朝堂变局的人被单独提到几句,其他人都隐匿在文字背后,成了无名英雄。然而即便是简单的历史,也依然保留了对政治、军事、人文、学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不同维度的探讨,毕竟历史除了是朝代的兴旺更替、皇帝的世袭罔替之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也正是如此这些,才形成了当代国人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气质。

一个朝代的统治方式与前一个朝代相比,总是有所改变和创新。一方面是前朝的亡故正是后朝需要吸取的教训,自然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统治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给统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毕竟社会财富越来越充盈,社会人口越来越多,都讲增加统治难度。因此,一味的复古并非好事,虽然从古代历史中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但经验教训需要结合新时代新环境进行改良,而不能直接就上,否则容易变为王莽的悲剧。

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于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的国仇家恨。从另一角度,这句话说明了人心思变,总是不满足于当下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天下太平时作死折腾导致合久必分,天下纷争时又开始高歌宁为太平犬末为乱世人而期待分久必合。越是藩篱割据的年代,越容易产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感;越是太平盛世的年代,越容易产生繁花似锦轰轰烈烈的喜剧感。中国的老百姓一直都被认为是最容易统治和驾驭的,虽然短时间能通过演戏作假或者作威作福获得成功,但要长治久安必然需要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

元朝和清朝,都是很典型的游牧民族统治中国、统治汉族的朝代,但两个朝代存活时间差别甚巨,尤其是如同巨人一般在欧亚大陆上摧枯拉朽无往不利的元朝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寿命,原因何在。书中给出的答案特别出乎人意料之外,继承人生命的长短。其实元朝和清朝都没有很好的继承人制度,上一代雄主死亡后都产生过政权更替的家族内斗,清朝比元朝稍微幸运一点在于清朝的康熙皇帝活得蛮长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理顺统治汉人的方式方法,进而产生较为长期的朝代命运。

民国时期并不代表有民族主义,这从清朝的灭亡竟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便可看出,当时社会上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斗争,民族主义并未占据上风。而随着帝国列强对国家的不断索取,普通的汉人心中大一统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终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而正是这种内心中保有的民族主义,让中国在面对危机中依然能奋发图强,最终成就了延续千年以上不断档的文明。虽然有说法中华文明其实在魏晋便已断绝,但笔者更认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和传承,断层可能存在,但不代表不能重新捡起,而重新捡起后的延续,与我能认可为没有断档。

书中甚至有特别与时代同步的思想,或者说前瞻性的思想:对比中西方文明,中国文明能更缓慢而坚定的逐渐发展,对待周遭能宽容平等,信奉大家一起互惠互利共赢共长,因而有中国文明拯救世界的可能。其实在明朝下西洋中,就能看出中华文化尊重外邦、团结外邦、共同发展的意味,而目前的一带一路共同发展,也颇有此味道。中国人毕竟是孔孟儒家熏陶了几年前的中庸之道,不温不火但脚踏实地,虽然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所限制,但坚持的力量超乎想象。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式,的确是爱读的一本历史书。最后借作者在那个年代就能发出的有自信的回答结束此文:"要矫正它,非有特殊的文化,和相当的实力,又谁能负此使命?中国人起来啊!"。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相关范文推荐

    安装塔吊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在学习中,及时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形成心得体会,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建筑工地通常都会使用塔吊,

    粮食安全的认识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某些事情,从而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够有所提升。最后是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

    传承中国精神报告(实用18篇)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写报告范文来总结自己的成果和经验。这些报告范文是多位专业人士经过精心撰写和整理的,希望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鱼不可脱于渊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计划(实用17篇)

    工作计划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编写工作计划书有

    酒店保安个人年终工作总结(通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改进和提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参考。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酒

    医院明年工作计划个人(汇总23篇)

    我们可以通过医院工作计划来合理分配工作量,避免出现工作负荷过重或不均衡的情况。这里有一些成功医院的工作计划实例,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一)建章立制,

    中国农村情况调查报告大全(13篇)

    通过撰写情况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当前的状态和问题。这些精选的情况报告范文展示了各个领域不同情况下的报告样本,希望能对你在撰写情况报告时有所启发。

    秋季运动会发言稿(汇总18篇)

    运动会是学校里展示校园文化和体育精神的重要时刻,为学生们提供了共同成长和交流的机会。运动会上,同学们展现出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呈现出了饱满的竞技热情

    办公室主任年度工作总结汇报(精选12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不仅可以总结过去的工作,还可以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请大家注意,这些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写作时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商业申请书格式大全(19篇)

    写申请书时要注意遵循所需格式和要求,包括字数限制、附件等。在此,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学校领导:得知学校又有军训教官的岗位,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