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15篇)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15篇)

时间: 作者:影墨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份教师的教学反思心得,希望对大家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劝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能大大地改变文言文原有的单调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印象中,文言文一直都是逐字逐句翻译,然后背背,练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并且学习的长远效果不好。学生考试完了就差不多忘记光了。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文言文学习的任务,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兴趣,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终身学习的意识。

《劝学》原本在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教学重点是掌握荀子文章的风格,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落实文言知识和背诵课文。在苏教版浙江新课程必修一中,《劝学》处在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本专题除了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文言文学习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如何质疑,如何求学、做人。如果单单强调文言知识,落实背诵,完成练习,在传统的教法中至少也要三个课时的时间,加上课外背诵,时间拉得还是非常长的。但是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所以,我在上这篇文章时,利用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做了大胆尝试。

二、案例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我重点是通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感觉的测试来落实第一自然段。以青春话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荀子。由于学生住校,所以所谓的学生搜集材料只能由我提供给他们,重点介绍他是中国早期的唯物主义者,是朴素唯物者,主张“人性本恶”所以他强调后天学习,改变和提高自己。那“劝学”,劝人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又是怎么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明白读音和断句。紧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由同桌一方读给另一方听,互相纠正,然后再互相提出问题解决。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跟学生说“老师要考考同学们初中时文言文的语感”,大家自读第一段,前后桌讨论思考“如果你是老师,本段哪些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由学生提出重要之处,师生讨论解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物喻理,用青、冰、轮等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最后当堂成诵,四组竞赛看哪一组背的同学多。课堂气氛活跃。

说明:这一课时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重要字词,调动学生展现自己初中水平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将枯燥的翻译变成了有趣的竞赛。同时,在提出重要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初步明白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点,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有的放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学生对译分析课文。在回顾了第一课时内容之后,我们全体齐声朗读了第二自然段。鉴于第二段课文注解非常详细,特别是有些重要实词注解中都有。所以我就组织学生同桌对译,每人翻译一遍,然后找出不足和不懂的地方,并做好记录。学生不懂之处主要是本段的最后一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和“而”字。同时,在他们讨论的同时我也在教室里转,随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结束后,我再指导他们背诵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小组竞赛。

说明:同桌对译既可以减轻教师讲解的枯燥,同时也可以通过同学互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教师在向学生单个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同伴合作学习。合作带来乐趣,带来沟通,带来了解,这对新生之间的沟通。

第三课时,重点是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加以落实。总结了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先让学生齐读了课文第三段。然后组织学生前后桌在熟读第三段的基础上,开展讨论针对文言知识、课文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评比哪个小组的问题最多,问题最有水平。

学生1:最后一句该怎么翻译?

学生2:课文有三个“焉”分别怎么解释?

学生4:本段有没有涉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学生5:螃蟹是八个腿,怎么变成六个腿了呢?螃蟹是不会打洞的吗?寄居蟹才这样?

学生7:写了蚯蚓,为什么一定要写螃蟹?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落实了文言知识,我又补充了“蚓无爪牙之利”句的句式特点。我列出了翻译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让学生认识定语后置,并掌握定语后置翻译的要求。在问题3到8的探讨中,我们落实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荀子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回家探讨“荀子散文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另外也了解了其实很多名人也经常出错,我们要正确对待,认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说明:通过提问是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学生是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带着对课文的兴趣,学生提出了问题,而他们同时又在激烈的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了知识。在其间的讨论中,我观察了每一组的表现,对某些突出的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表现不足的人给予及时的纠正,比较好地发挥了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好处。

本课教学主要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文言文教学,特别是文言知识、文言语感、文言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知道,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了一定的体会:

1、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2、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要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3、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课程标准》中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明确在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怎样的位置,探讨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位置,教师应怎样评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评价课堂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简单地从“知识”角度去评价文言文课堂。特别是通过实践,总结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变过去教师、学生将文言文当外语学的习惯,改变文言文只教语法,不教其它的特点。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劝学》教学设计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黄宗羲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教师强调: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如在眼前。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

(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2设疑抢答

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3)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5)吕蒙因学而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是:

(6)表明吕蒙自己自信心的语句是:

五、拓展延伸

是读书改变了吕蒙的命运,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规劝的态度决定了吕蒙的成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读书。)

六、总结、反思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设计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课件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屏幕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书翻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看。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想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劝学》教学设计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课时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教材、工具书。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2.朗诵欣赏。

3.学生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三)翻译理解课文。

1.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翻译课文,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3.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性格。

(四)成语积累与运用。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五)主题探讨。

1.提示:课文通过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2.课文主题: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写作特点。

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七)课堂练习。

词义,语气。

(八)读书名言。

(九)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

《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劝学》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学生厌学,老师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可就在前一段时间我组到从江三中进行教研交流,在我们组十二五课题立项后,我们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题重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不断的在教文言文而寻找新的思路,在不断摩课,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内在文化气息,文本的音韵美、言辞美、情感美才不失文言文的本色。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在从江县三中试教时的`案例实录“孙权劝学”。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

生:看过。

生:是关羽。

生:关羽和吕蒙。

师:看来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个人物不是很了解,《三国演义》可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下来之后请同学们仔细再去读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左边这位就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一幕幕史诗剧的英雄主角――武圣关羽,右边这位大家所不就悉的叫吕蒙,最后武圣关羽竟然是败在了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的平凡人――吕蒙的手下,然而吕蒙的成功并不是“夺取荆州袭杀关羽”的作战成功,而在于他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成功。这一幕还告诉我们,多伟大的天才,也敌不过后天不断修炼的平凡人。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本《孙权劝学》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得吕蒙如此长进,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二)学习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

师:ppt出示本文的生字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更正。

生:齐读课文。

师:对于学生在齐读过程中出现的错音,老师在范读中更正。

(三)学习文言文读懂文意是关键。

师:ppt出示“孙权劝学”全文,以四人为小组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资料书和课文中的注解试译课文,发现困疑难请小组长记录下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试译课文,勾画难点。

师:组织学生把每一个小组的难点解决,对于重点,难点句子可做提示,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博士、往事、治经、当涂等。

生:再译课文。

师:抽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内容,但还达不到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的目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请同学们仍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出示文中提到了几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

生: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师:(板书: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出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怎样?

生:学有所成可用文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一句话来说明。

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生:吕蒙。

师:(板书:吕蒙)。

(四)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完璧归赵”),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作业:让学生课后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并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重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解决办法。

本文是故事性的文言文,应抓住“朗读”来进行教学,以读促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对本文已做了预习,能够熟练朗读。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学法指导。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情味。2、引导学生理解、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3、指导学生学习要有所思。

一、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1、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3、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

3、抽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矫正字音、节奏。

4、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等。关注学生评价。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勾划出不理解的字句在班里讨论。

2、请各小组提交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3、请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5、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6、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介绍。

学生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课文。

并互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一起解决。

口头翻译。

生回答最后归纳: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让学生。

了解作。

品和作者。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互评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故事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研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五、体验反思。

六、拓展延伸。

七、结课。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多媒体显示):

1)孙权如何以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书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言一写的?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2、点拨、评价、总结。

3、组织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多媒体显示)。

思考并回答,相互补充。

查字典解释并造句。

表演课本剧。

生1:从吕蒙一开始不愿读书,到接受孙权的劝告,最终学有所成,我感受到读书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生2: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生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

生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生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生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齐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谈感受和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名句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升华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认真听,进入文本中的情境。

教师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通过有效的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读、分角色读并注意人物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并互评。

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小组代表表演课本剧并互评。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体验反思: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谈启发并联系生活谈感受,明白开卷有益。

教师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结课。

教师赠学生名言共勉励。

学生齐读名言。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绐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力图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授课的过程中,课本剧的表演学生编了两个版本,一个基本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另一个版本属现代创新版,这是我之前未预料到的,所以课时有些紧张。但是学生的创造性是很令人吃惊的,真正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舞台。所以学生的预习及课本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免上课造成时间紧张。

《劝学》教学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教学设计反思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二课时: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

1掌握和积累“中”“参”“知”等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设计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2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 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劝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劝学》教学设计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劝学教学设计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师廉洁自律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这里有一些值得一读的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提升。

    技术服务协议有哪些(专业20篇)

    服务月是一个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良好机制,通过集中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随着服务月的临近,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范文,供大家参考。甲方:乙方:联系人:联系人:联系电

    银行审计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18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下面是一些写得非常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xx年3月13日,我很

    中秋节制作花灯方案范文(21篇)

    在编写计划书时,我们需要详细考虑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计划书例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

    政法故事演讲稿(热门22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和沟通技巧。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演讲稿范文,它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演讲的艺术和技巧。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

    重大历史事件心得(精选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事物深入思考和探索后的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或许可以从中获

    小学绘本阅读教案(汇总15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这里有一些案例供您参考。小班幼儿对于同伴之间友

    工地工作安排计划(实用16篇)

    工作计划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工作的进度和节奏,有助于我们按时完成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份工作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符合我市财政、

    军训生活体会感悟(模板23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心得体会,小编特地整理了一些模板和写作指导,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

    党员党徽心得体会版(热门15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个人在党组织工作中的一种思考和反思,是对自身工作的一种挖掘和发掘。下面是一些党员同志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所写下的党员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