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深度工作读后感(精选16篇)

深度工作读后感(精选16篇)

时间: 作者:灵魂曲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的思考与反思,是我们通过阅读与作品的对话,使感悟与思考相融合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课外读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分享他们的感悟。

深度工作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深度工作》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是本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的畅销书,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深度工作》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卡尔·纽波特,主要讲了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众所周知,我们处于一个数字化网络的时代,身边充斥着各种“声音”,娱乐新闻、实事政治、内涵段子等不断争夺我们的眼球,让我们难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更难以通过深度工作,创造价值,提升技能。通过此书的阅读,让我理解了深度工作、深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掌握了如何深度工作的方法。

书中前半部分讲述了不同领域的大咖远离社交媒体进入深度工作,如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米歇尔·德·蒙田、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k罗琳,他们都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成功者。这让我想到小时候听到的那个故事:小猫钓鱼。小猫在钓鱼的时候,一会蜻蜓来了,小猫去追蜻蜓,一会蝴蝶来了,小猫又去追蝴蝶,结果可想而知。这就如同深度工作一样,如果不断的受到外界的打扰,一会收发电子邮件,一会逛逛论坛,一会看看朋友圈动态,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因此要想真正的创造出价值,必须远离干扰抵抗各种分心欲望。

深度工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书中有一个公式:高质量的工作产出=时间x专注度。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投入的专注度越高,工作才越有产出。由此书中后半部分准则里详细讲述了如何提高专注度。一是通过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来安排日程。这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模式,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通过各种断舍离,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二是通过双峰哲学进行深度工作。简单的是讲是将时间分为两块:一块进行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三是节奏哲学。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形成一个链条。四是以新闻记者的哲学进行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也就是随时随地的插入深度工作的记者哲学。通过以上策略可实现两个目标:就是高强度的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准则2中提到的进行有成果的冥想这一方法,说的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题上。例如在散步的时候,大脑可以考虑你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构思一篇文章的大纲。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小时候放了学要去田里挖苦菜,我一边挖一边想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苦菜挖完了,我的作文也构思成型了,题目就是《挖苦菜》,结果这篇文章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那时候的自己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应用到深度学习了,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自豪感爆棚。

《深度工作》这本书被誉为21世纪的超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你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遗憾的是这种能力正日益稀少,所以能够培养出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你想成为那个成功的人吗?先来看看《深度工作》吧。

深度工作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深度工作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度工作》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被频繁打扰的情况下高效使用脑力?答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

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吐温的书房离主要房屋区太远,以至于家人要吹号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唤他去吃饭。

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淡忘了深度工作这件事。网络工具的盛行,包括电子邮箱、短信、微信、微博、淘宝、京东等,将我们的注意力割裂得支离破碎。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发现,我们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这种状态,卡尔·纽波特将其定义为"浮浅工作"。所谓"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事务性的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的。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我们该如何"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是让定期的深度工作成为习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地消耗。如果我们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正在浏览网页,突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强行将注意力从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这样的转移往往很难。但是,如果我们能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深度工作,就只需要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

二是闲散时也不要分心。有人会觉得,在深度工作时保持专注就可以了,在闲散时分分心又没关系的。千万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做。如果你在其余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开始刷手机打发时间,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你的大脑已经很难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便你经常训练专注的能力。

三是要善于对浮浅工作说"不"。对琐碎的工作拒绝时,要明确的拒绝。如果你是个很容易就能联系上、好说话、老好人、总是竭尽所能帮人的人,那不找你找谁呢。

新时代呼唤匠人精神,我们即使做不到匠人的水平,也要回归匠人本色,用深度工作、刻意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执行力,为新征程贡献力量!

深度工作读后感

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课堂。

教学。

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从中小学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却有为难情绪。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本学期,我读了《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的书。读完之后,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观念要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育不是改变、塑造他们,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发展“资源”。

3.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整合教与学双方的一些现象与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导,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既是学知识又要学会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5.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次读书使我收益匪浅,克服一切困难,由认识走向行动,把行动真正落实到位。

深度工作读后感范文

《深度工作》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社交媒体以及各种手机应用已经逐渐异化了我们,而且我们的孩子也深受影响。本来只是一个工具的手机已经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发达的工具的帮助下,我们却越来越忙乱,网上充斥着各种雷同的观点和情绪的喧嚣,却极少出现有创意的想法。在越来越汹涌的信息洪流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冲浪!而大多数人会溺水!能否逃出生天。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正念!刻意屏蔽各种干扰,用一些方法不断训练自己,重新回到深度工作和思考的状态!

首先,我认为作者提到的严格的自律,每天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或学习安排,并严格执行。可以邀请朋友互相监督和鼓励。持之以恒使之形成习惯!这是形成主动克服外界干扰的规律性活动!一个严格自律的人是不容易被外界带走,即使偶尔也会很快意识到并且把自己拉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上来。

其次,要学会独处,刻意训练自己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与自己对话。每天花一点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下,仔细梳理每天工作和学习的不足,对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太多的依赖各种搜索工具和社交媒体的帮助,唯独不愿意自己思考。以至于慢慢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断被外界所左右而不自知!这是我们人性的一大弱点。《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我们要能取得大的成就,就要不断地与我们自身的弱点作斗争!看看现在的各种游戏和手机应用吧,都在深入研究人性的弱点,并基于这些研究不断优化他们的产品,以达到俘获更多流量的目的!

本书给我们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具,这些工具真应该好好实践一下,找出适合我们的,并不断的练习,帮我们把手机变回一个工具而不是控制我们的魔鬼!

无论处于更好的谋生,还是获得人生的价值,我们都需要学习这本书提供的方法,并可以训练,掌握能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能力!

深度工作读后感

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难以集中,很多人为此产生了焦虑。而《深度工作》这本书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碎片化的时代,如何为大脑排出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所谓的“深度工作”就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专注地工作。它能把我们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深度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我们可以通过深度工作获得满足感。实际上,时代步伐越是加快,深度工作的价值越大。

这本书很具体的阐述了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四个方法,它分别是:

方法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要想培养深度工作的模式,就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工作处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四种深度工作模式,分别是:

1.禁欲模式,就是指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外界联系不到的环境,专心于做某事。

2.双峰模式,是指一半时间浮浅工作,另一半时间深度工作。双峰模式适合有固定休息时间的老师、创业人员。

3.记者模式,是像记者一样一旦有空闲就立即进入深入工作的能力。

4.节奏模式,是指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都做固定的事,形成节奏。比如,每天早上起床的后的一个小时我们设定为阅读时间,形成自己的节奏。这种工作模式非常适合普通上班族。

方法二:将工作内化成习惯。书中写到成功的思想家和作家,没有一人是等到灵感降临才开始工作的,而是将创作变成每日的习惯和准则。将工作变成每日工作的习惯和准则的一大好处是,可以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习惯成自然。

方法三:像经商一样执行。真正公司的成功不但要制定完善的策略,还要认真的去实施战略。同理,我们要想掌握深度工作,首先要了解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要去实施深度工作。

方法四:适当放松。书中提到意识力并不是无限的,他像肌肉一样也会疲劳。工作结束之后,就不要在想工作的事情,否则,大脑会认为我们永远处于工作中,这样大脑会疲劳。适当的放松会提高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还会补充我们深度工作的能量。总之,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我,打开了我思维的大门,我像挖寻宝藏一样对它新奇而又珍视。书中讲授的深度工作的方法总结的十分精辟,让我们有章可循,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宝典。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不平凡”的工作内容,而是用“不平凡”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工作”。所谓“不平凡”的工作方式就是指匠心精神,像传统手工艺者一样,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对工作的敬畏感和职业的神圣感,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深度工作”——正所谓“专注创造价值,匠心铸就辉煌”。

深度工作读后感

这是我在新年第一天正式读的书,选择它做为20xx年自己读的第一本书,主要原因两条:

第二,自己一直爱好关注某些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发展经历和传奇,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就是近期自己产生兴趣的一位,上个月,因为网上看到他的一篇“谈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深度工作”,使自己读起了这本书。

从9点到11点,自己一直在看这本书,越看越觉得有价值,有针对性,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我们。

何谓深度工作?书中定义:“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

为什么倡导深度工作?因为浮浅工作大量出现。何谓浮浅工作?书中定义:“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浮浅工作?特别是在知识工作者群体中,作者认为是“网络工具”的出现。网络工具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会网络,还有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将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读到此对照己,已经是经常这样:随着网速的提高,系统的应用,微信的普及,上班“网络控”,看内网信息、外网新闻,下班“手机控”,光公众微信号就存了近二十个,积习之下,做事少专注,业绩不出众,下载、移植多,钻研、创造少。自己从xx年到xx年,在调度室,每年积累下的总结、报告、调研、分析都达10万字,离开港口五年,写下来的还远不及原来的一年。

“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31日晚上进港,在煤管科看到值班员工监督港口“生产管控”系统运行并将有关信息、数据“容易的复制”到值班日志上,联系到我们有些监督性质的职能工作,随着互联互通、高速实时的信息系统的应用,重要性、必要性都是弱化和消减的趋势,“创造价值”也越来越少,更别说“创造新价值”了。也许,从一定程度上,今天的“容易复制”后面,已经潜伏下“能力退化”、“职业替代”的危机。

这两条是读完该书前言后的一点感受。该书结构上分两大部分:

第二部分:准则。包括“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拼弃浮浅”四个大项,提出了4项深度哲学的选项,提炼了4项深度学习的执行原则,分析了3项图安逸的原因,提出了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等重要建议。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为了创造价值,为了不被替代,为了适应新时代,跟上新时代,我们需要了解“深度工作”的哲学,学习“深度工作”的方法,使自己保有技能,提升技能,在岗位上创造出崭新的业绩来。

在此,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值得深度阅读的好书。

《深度工作》读后感字

这是一本给我带来极大震撼的书,它挑战了网络、手机带给人的便利,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的危险,更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是一本《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力荐,入选2018年度樊登读书会年度十大好书的著作。

这也是一本挑战新时代新科技、挑战你认知,给你“换脑一新”的著作。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关键词:无干扰,专注,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难以复制。

影响力很大的卡尔荣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比尔盖茨,斯蒂芬森等等,都是远离网络,保持专注的成功代表。

他们充分说明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如果你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学会一门复杂的机器语言,成为细分领域的专家,那么你都需要具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如果想创造有用的东西,或者是你想做出最好的产品,那么一定要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这些是很难被复制的。

那么怎么样做,才能深度工作呢?当然首先离不开集中注意力,不被人打扰。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我想从下面六点着手:

5、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要想深度工作,必须做到注意力集中,不能被打扰。根据我的时间,早上2个小时和晚上3个小时是完全部被打扰的。所以我可以在这些时间里学习,写作。这是符合节奏哲学的。

6、习惯化。

既然选定节奏哲学,那么就把读书写作的时间段固定下来,这两段时间里不去做其他的事。把它变成生活的习惯。

7、像经商一样执行。

一次只完成一个或两个目标事件,专注于深度工作状态时间,并把它记下来,每周回顾,总结。

8、享受安逸时光。

休闲、度假这种安逸时光,不仅能让身心放松,还能让我们恢复能量。即使在心情放松的状态下,大脑也不会轻易停歇,并且经常会有一些灵感闪现!

9、学着拥抱无聊。

排队结账的时候就发发呆,等红灯的时候就练练深呼吸,等人的时候可以练练冥想。只有拥抱无聊时光,才能让我们更好的专注。

10、远离社交媒体。

现在开始把手机调成静音,并且把它放在十米开外的地方。半个月不用的手机软件,就可以卸载掉。只在每天的午饭、晚饭前后,早起、睡觉前看微信。

总而言之,要想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帮你成为精英阶级。

深度工作读后感【】

在罗洪盛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书名"深度工作(deep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需要追求深度工作呢?有三方面原因:

1,在现代社会,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通过深度工作来完成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人不培养无干扰专注的能力也无大碍。他们只是依靠劳力来糊口。但是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缩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比如富士康就在用机器来替代工人。

而只有人类可以做的工作也遭遇了问题,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联系在了一起。人们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处于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机械自动化或全球化而遭遇挫败,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仅能够存活,还变得比以往更有价值,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毫无疑问,同样是表演,国际巨星要比县城戏曲班子更有影响力,也赚得更多)。

那么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呢?你必须拥有两种核心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与深度工作紧密联系:

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会用iphone的能力毫无意义,因为这种不过是为了普遍用户设计的消费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工具。设计iphone的芯片或者编写ios程序则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而这些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当然由于现代科技飞速迭代发展,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便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快速掌握复杂事物。

而如果想获得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你就必须深度工作。相关叙述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仅仅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你需要将能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说一个程序、一篇论文或是一篇深度报道。而这些成果,都是需要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牢记这么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深度工作对于高质量工作产出至关重要。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注意力残留"(attentionresidue):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我们在工作中,最好能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太多太多的打扰和诱惑。坐在办公桌前,终有无数的邮件和电话来打扰;而刚拿起书想看两页时,总忍不住想去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或者刷刷抖音。比如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共玩了刷了19次微博,看了27次朋友圈。

这样的打扰和诱惑将我们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一天结束,我们没有完成我们应做的任务,但我们却也没有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相反,我们还往往身心俱疲,却毫无成就感。这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浮浅工作(shallowwork)"中。

需要我们能够深度思考的重要工作,比如研究商务计划或撰写经费申请等,在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得不到很好的完成。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gloriamark)在研究中,观察了现实办公环境中的知识工作者,发现即使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对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毫无疑问,越是稀缺的事物,越是有价值,越是值得追求。有用稀缺能力的人,也更容易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功。

根据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当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忙碌的深度工作其实比无所事事的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深度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这样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度满足感。相反,休闲时光则是散漫的,无趣的。真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什么也不让他做,可是极大的折磨。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深度工作呢?这里有四条准则,可供我们参考。

准则1工作要深入,你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最终疲劳。

你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这些惯例可以包括,在特定的时间,比如提早一个小时去办公室开始深度工作;或是选择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安静的图书馆;或者是在特定的行为,比如喝一杯咖啡或者断掉网络后,开始深度工作。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另外,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30分钟写出500字。如果没有这种规则和程序,你的头脑就会不断地评估自己是否在深度工作,会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准则2拥抱无聊,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比如排队等结账的5分钟里或者只是在电梯里的3分钟里,我们都需要微博、微信或者抖音来解救自己。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大脑习惯各种短暂的刺激,而让它不再胜任深度工作:比如微博,会让用户在很多高刺激低价值的碎片话题之间不断跳跃,训练用户不断切换注意力。久而久之,用户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会觉得难以忍受,便渴望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从而可能导致用户丧失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

书中讲到罗斯福曾经用过的一个策略: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这样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或者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审核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社交媒体,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我们的目标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这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意识到社交媒体可能会很有趣,但其实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相比,它们实在是无足轻重,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第二,我们可以选择在未来30天内暂时离开某种社交媒体:比如关掉微信朋友圈。30天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除了没有人给我们继续点赞外,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于,也没有其他人意识到我们关掉了微信朋友圈。

第三,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的大脑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大脑需要变化,而不喜欢停止。在我们下班后的个人娱乐时间中,我们不应该被那些随意的事物吸引,比如抖音上不断刷新出的小猫搞笑视频。相反我们应该主动思考自己如何高质量地度过这段自由时光。如果在我们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刷几个小时微博,那么在一天结束时我们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会觉得更加轻松。

准则4摒弃浮浅。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浮浅工作是难免的,比如简单地回复邮件、预约会议或者打电话确认日程。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浮浅工作,我们能做的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有很多技巧能够减少浮浅工作,比如站立开会,避免会议变成冗长的闲聊;比如只在固定时间才回复邮件;比如提前安排每天日程(就像把大石头先放入罐子里再倒水进去一样,我们需要先安排好深度工作的日程,再填入浮浅工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度工作对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需要专心致志地阅读文献和专利、思考科研计划、撰写论文和专利。追求"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提升技能,创造更多价值。而如果你是其他职业,相信你也可以通过"深度工作",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深度思考读后感

多想想一件事的其它内容,面对一件事需要自己去完成,很多时候我们只会想到该怎么去解决当前的问题,往往忽视掉其它问题,比如今天要坚决执行早起这件小事,但不知道早起之后有什么事情要做,难得早起之后觉得特别困,又继续睡觉,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做到事情的连贯性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在思考中完成的。

多主动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与其被动学习一项技能,倒不如主动去学习,因为被动学习往往会让人特别烦恼,有一种不太情愿的想法,而主动学习不单单能掌握先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自身自控力地锻炼是非常有帮助的,去做一个主动学习的积极人。

尽可能地选择一个好环境,环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好自己,如果有好的环境可以选择,那就尽量去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氛围,因为随着时间慢慢地积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有些特性会慢慢被同化,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

多去总结一些事情,有些事情我们回过头去想想的时候会有另一番感悟,而这种感悟是需要自己在过程和结果之后,用深层次思考的方式去了解的,绝不是简单地想改就能改的了的,一定是自己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到后面真正解决问题才能够提升的。

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相对自己而言是用起来才有价值,尽管有些时间我们将时间花在一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是走过的弯路也是一种经历,对后面的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因此面对时间,要用到实处上,只要不浪费时间,那么就是有意义的。

系统学习习惯。

现在各种高质量知识资源,如三、五分钟的微课程、各种在线课程,唾手可得,学习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很受同学们欢迎。但很多努力上进的同学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资讯焦虑,生怕错过好课程,于是见到好的都挤时间去学。这样很容易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变得零散、碎片,学了数学,忘了英语,到最后学了很多课程,却前后不连贯,掌握不深入,反而浪费了这些零碎学习时间。

所以,对这种零碎式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内,尽量不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而是在进入零碎学习之前,先借助教材了解相应的学科系统,在心中有一个整体轮廓,要求自己一段时间内就集中学习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主题相关的知识。并且每学一小段都将它嵌入到整体系统相应的位置上,这样长期累积,就能化零为整。

这样的习惯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重要。据说光是一个腾讯每天就要花费一亿元用以支持微信上的各种资讯传播和知识交流,可想而知,如果你现在不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系统学习的习惯,以后不是被碎片知识拖着走,就是被它淹没。

免费时代,时间最贵,谁能应对碎片知识对时间的切割,谁就赢得了最“贵”的资源。

追根溯源习惯。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习惯性地追根溯源,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似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

像数学、物理等学科,我们熟知的练题模式是将题分为a、b、c类,总结出相应的解题套路,做题时就用这些套路去套。如果你的套路足够多,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还不能举一反三。

但如果你在学习各种公式、定理时,能够养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更注重公式来源而非公式本身、解题套路,最开始可能不适应,久而久之就能举一反三,学习效率反而倍增。

常识思维习惯。

进入中学,同学们一头扎进题海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麻木。什么是麻木?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思维过程是:首先判断“这道题学过”,然后开始检索记忆库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做,老师上课是怎么讲解这种题的,就是不跟实际生活挂钩,只为解题而解题。

于是,不管符不符合实际,都拿着记忆中的思路去套,结果往往得出一些看起来明显不靠谱的答案,但因为自己的解题过程、结算步骤经检查都没问题,因此对这个明显不靠谱的答案浑然不觉。

所以,做题的同时还要养成一个习惯性的反问:“这科学吗?符合实际吗?”

当你这样问的时候,你就会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分析这个答案是否靠谱。其实做选择题时,很多“不靠谱”的答案,只要你具备这种思考习惯就可以轻松排除掉,根本犯不着在草稿纸上绞尽脑汁地算计。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促进我们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力,让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中学生一定要锻炼的一项技能就是“阅读能力”。这个“阅读能力”不再是过去你能阅读多少字的文章,能获得多少知识,阅读速度有多快,而是你能通过阅读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过去的阅读重在获得新知,而中学阶段重在训练思考能力。

此时,你不仅需要独立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还要改变过去被动接受信息式的阅读方式,改成“带着问题去经典中找答案”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深度真正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大学的学习以及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度思考读后感

今天看了一篇微信文章,让我知道,读书几种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照着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娱乐性的书,这个层次,没有多少思考,只是情绪化的阅读,很多文青,太过矫情,属于文胜质则史,就是这种类型。

第二层次,是阅读经典。这类书多是剖析型的,里面的人物,多是复合型的,所以,这时候的读者,也相对成熟,理性,基本我上自身的人格比较完善了,这类阅读者是社会中的主流,可能处于工薪阶层。

第三层次,是阅读史哲类书。这类读者考虑问题就比较有格局了,会放在社会的环境下考量。像这种阅读者的思维可以算是富人思维,目光比较长远,考虑得比较全面,是中产阶层的比较多。

第四层次,是阅读思想类书,阅读者能到这一层次,思维深度已经过人了,考虑问题是想一件事情的持久性,考虑它可不可持续,而不是它的价值。一件事可能有价值,但它却不一定有符合人性,也就找不到持久的依据。反之不合理的事,却可能符合人性。反正,能到达这一境界,已经属于学者型了。

第五种层次就比较高端了,属于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自己选书看了,这类人的思维深度,就是诗与远方了,人生从此没难题,我也只是听过而已,已经无法解释了。

我想我还处于第一各第二层次之间。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啊。

深度思考读后感

第一个方法:创造探询式的对话情境。(使用牛人的底层思维模型来解决我目前的难题)。

找到一位我最敬重的导师(或者我遇到那个问题的所在行业最厉害的人),例如查理芒格或者外婆家的吴国平,通过开放式的提问的方式,静心倾听他的话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自己的局限和盲区,以更宏大的视野看到当下的问题,并获得更深刻的洞见。很多伟人都曾经描述过这一过程,例如有的人和林肯对话,或者和富兰克林进行交谈,甚至是通过祷告的方式,和上帝交流,往往能获得远胜过自己的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刻观点。所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可以创建这样问答的情境,并能随意切换,这样当思考一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超脱于自我的局限,更深入更有好奇心地探索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对话氛围中,自己可以更深入和透彻地理解一个问题。

第二个方法:机器学习法(深度学习)。

想像自己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学习机器,通过不断迭代自己的算法,得出更精准的结果。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不断输入有价值的数据(大量行动),并获得大量反馈,根据目标及时调整算法,当然也可以调用别人的成功案例或做法(例如围棋中的经典棋谱),以更快地迭代自己的算法,并最终在结果中验证。没有任何的情绪化,只有大量地行动,获得一手的体验和反馈,并及时调整,注意留意调整后的区别,从而迭代自己的核心算法。这个理论的精髓和硅谷最热门的理念精益创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采用mvp最小行动方案,通过反馈及时调整,低成本高效率地行动。这方面给我最大启发的是傅盛,他对于认知和深度学习的理解非常到位,推荐阅读他的公众号文章。

总结成公式可以用这个来表达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最后阶段把他这些年成功的法门透露出来了,其实就是核心算法的迭代,以及核心行为的大量重复)放几张原ppt图感受一下:

第三个方法:费曼法(点击链接详细了解该方法)。

通过想像一个学生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我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学习一个全新的概念,我的任务是如何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让他理解并能够采取行动,我就是他的人生教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能迅速地理解某个问题,并转化成行动的能力。

费曼法是我经常无意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时候分享给别人一些观点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自己,自己对于这些观点的内化过程才使得自己真的拥有这些观点,并可能得出更不一样的观点,而如果缺少了这一过程,就谈不上活学活用,因为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关联,从生理学来看,就是脑神经末梢的突触并没有形成新的连接,更不可能有什么沟回,这样就永远无法指导自己的行动了,只是知道某个知识点而已。(这是自我体验最有效的一种思考和学习方法,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也是极为推崇这种方法,以教为学是内化的关键,具体情境可以因人而异进行想像,例如可以想像一个超级大美女很期待你为她解答一个很困扰她的难题,相信你的动力一定不一样吧:))。

这三种方法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就是都需要运用想像力和好奇心,一种探寻式的不断发问的能力,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完善,从而更能清晰有力地行动。这是我想要努力的方向,近期准备了几本书,想要系统性地主题阅读一下,找到对自己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再通过一些写作的基础训练,例如金字塔原理等,让自己的写作更加言之有物,也不会浪费战友们的宝贵时间。

深度思考读后感

专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有些奢侈。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自觉不自觉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

手机屏幕亮了响了,忍不住看看;有什么刷爆朋友圈的娱乐八卦,忍不住打开;有什么有趣的链接,控制不住一个一个点进去。

到了十一二点,我们感觉很累,却记不起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在爆炸般的信息面前,我们有时无从筛选,只是跟着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任思绪游走;有什么问题,直接上网一调,什么答案都能出来,我们几乎不用思考。

我们羡慕那些头脑清晰、说话掷地有声、旁征博引的人,他们是人群中的焦点。

他们书写的文字中透露着真知灼见、耐人寻味,再看看自己,几乎丢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对于什么事情,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时候只是吃瓜群众,看谁的想法有道理就觉得和自己想的一样,看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想法就想怼回去。

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保持专注,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先动脑。

当遇到问题,首先给自己一个空间,沉下心来,想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背后到底是哪方面的疏漏和缺失造成的。

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后,再去上网查查是否有类似或相关的情况,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你的思路和他们的思路有什么不同,你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

只要持续的刻意练习,我们便可以形成自己清晰的思路和见解。

二、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锻炼自己的思维。

要想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清晰而有说服力,我们必须学着有逻辑地分析和表达,金字塔结构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点,这是一种结构思考力的表达。

在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一书中,阐述了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的纵向结构中,每一组的观点必须是下一层观点的提炼和概括;横向结构中,每一组的观点互不重叠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结构思考力有4个特点: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就是先表达出自己的结论。以上统下,就是要有一个有中心的主题句支撑自己的结论。归类分组,就是分总、总分、总分总的分类表达。逻辑递进,要求我们按照逻辑顺序把每一组的思想组织起来。

从纵向结构出发搭建金字塔结构,我们可以自上而下搭建,叫作疑问回答做分解,即先设想一个问题,再想想从哪几个方面给出答案。

也可以自下而上搭建,叫作概括总结做聚合,它包括3个步骤:收集信息、分类、概括总结。

比如你看到一组好友对自己的评价,乐观、幽默、勤奋、善良、有思想、粗心、固执、不合群,这是你收到的信息。

分类,你可以分为优点、缺点,概括总结,自己在朋友眼中整体是个不错的人。

从横向结构搭建金字塔结构,我们可以选择演绎或归纳的逻辑方法,演绎就是从普遍到特殊,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我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水果(大前提),苹果是水果(小前提),我喜欢吃苹果(结论)。

归纳就是从特殊到普遍,比如4个基本点,5条原则,6个层次。

在归纳分类时,我们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由表及里、由内向外、从整体到部分)、重要性顺序组织自己的思想。

当你希望说服他人时,使用演绎法;当对方关注解决方案,选择归纳法。

培养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可以按照结构思考力的方法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表达层次分明、严谨条理。

三、从现象到本质。

大多情况下,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很少去深入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遇到稍微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情绪化,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整个人变得萎靡不振、怨天尤人。

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打转,喜着自己的喜,忧着自己的忧,还总想着他人怎么看待自己,又很容易在他人的眼光中迷失自我。

只有当我们从小天地走出来,看到或听到很多人的故事,原来大家有那么多共性。

当你难过时,你不觉得自己是最伤心的那一个;当你想沾沾自喜时,你不会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总有一些人和你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经历、共同或类似的情感体验。

任凭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了多少的坎坷曲折、错综复杂,无形之中,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眼界、信念在各种选择中将自己一步步推到现在的状态。

一个觉得自己不被爱的人,他性格孤僻,思维方式单一,充满幽怨,沉湎于各人的悲伤中,遇到的人似乎真的都不喜欢他。

而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眼界、信念都属于内在的东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运作机制。

无形之中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走向,不去解构和重组它们,我们只能沿着命运设置的编码去生活。

而且,当我们试着从现象到本质看待人事物,我们将变得具有共情心、宽容,不再有那么多看不惯。

有的人爱面子,实际上是源于内心的自卑;有的人尖酸刻薄,源于他感觉自己不够好,在相形见绌之下的一种自然反应。

有的人极度缺乏安全感,源于缺爱的家庭;有的人谈恋爱总遇到渣男,源于内在相处模式出现了问题。

很多的关系出现矛盾、不和,大多源于一方或双方控制太多、边界不清。

我们总感觉焦虑不堪,源于我们理想太高却做得太少,能力支撑不起所求。

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去试图改变,否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隔靴挠痒。

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四、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多读不同类型的书,接受不同的观点。

大多时候,我们接受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比如我们听说了某个概念,了解了它的含义,却不知道它的来源和依据。

再比如,我们得到了一个简洁概括的科学理论,一般我们用的到会直接引用,却很少去考虑这是谁通过怎样的科学实验论证的,论据是否充足,有什么适用范围,存在什么特例。

还有我们听说了一个观点,感觉很认同,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却很少耐着性子把支撑此观点的所有论据看完。

有的人收藏了很多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不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这些零星的信息只能成为一盘散沙。

建立知识体系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得到系统化的知识,方便调用,知识储备多了,自然可以增强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如何搭建知识体系呢?

我们有两种路径:

对于碎片化的信息,可以选择由点到面的方式。

将自己收集的信息做个整理,删除无用或过时的信息,再做分类、贴上标签,如情感、干货、思维方式和认知、教育、心理、哲学、科技等。

每当接受了新的信息,就放到相应的分类中,这会使你的信息库的信息逐渐产生关联,由点及面,逐渐“自成一派”。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存在困惑的问题,可以选择由面到点的方式。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做个梳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物等诸多方面。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情感总是出现难题,可以读几本情感相关的书籍,包括如何沟通和相处、吵架了怎么办、如何增强亲密关系等。

这种方式比较有针对性,切入相对比较容易,你只需要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再筛选合适的读物即可,也可以辅助请教相关的人。

多读不同类型的书,接收不同的观点,想办法让知识为我所用。

各个知识点都是有触角的,可以盘根错节、交相呼应,形成高关联、系统化的体系,这会大大提高你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你触类旁通。

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开始便已成功一大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慢慢,你会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改变。

深度思考读后感

其一,思考能力本身就有天赋的成分。知乎上有个问题“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有人在回答中说得好,其实会努力肯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思考这玩意一样的道理,就好比参禅悟道,是需要慧根的,能安静下来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天赋,而这种天赋并不是人人具备。

其二,要做到深度思考你得舍得花费时间,不能叶公好龙。没有人不喜欢有一个好大脑,世事洞明,把什么事都看得透透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切尽在自己掌控。然而大部分人其实又都是口是心非的,想守株待兔吃现成的,希望上天赐予自己这样一个大脑,但真让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的时候就开始犹豫了,厌烦了,心浮气躁了。作为一个90后,我自然跟知乎大牛们还相距甚远,但在同龄人中算思考能力比较强的。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我看事情看得这么透彻分析得很有条理的时候,我都会开玩笑:我只是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上。事实确是如此,我读的书并不是特别多,但每读必有收获,主要是花在思考上的时间是非常多的,经常在吃饭走路甚至是睡觉的时候还在思考很多问题,绝对不吓唬你。但是。。。夏天走在路上无法思考,大白腿太多,忍不住意淫一下下。。。

其三,没有强大的独处能力就没有深度的思考。我个人的独处能力是很强的,经常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不看书不看电影不逛街,就干坐着想事都觉得很幸福很快乐,一点不空虚也不无聊。我很喜欢“慎独”这个词,“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但很多人并没有独处的能力,喜欢热闹,喜欢群居生活,是,这能增加你的情商,但肯定难以提高思考能力。因为一切非政治性的日常交际运用的都是浅层次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阳光很开朗很活泼却不能成就大业,而很多内向的人却可以有不俗成就的原因。

其四,真正把思考当成乐趣,而不是苦行僧般的青灯黄卷。记得好像林清玄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思维上的开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这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幸福不是人人可以享受得了的,更多的人会觉得这种生活枯燥乏味,无聊空虚,更愿意选择吃饭逛街旅游看电影,若是如此,便很难成为一个思考能力上的强人。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琢磨复杂的事情的,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有弄清楚的欲望,每有开悟和新的收获,那种幸福感是难以形容的。

其五,克服思维惰性,能耐住性子。懒惰是一个极善伪装的家伙,很多人无法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焦虑不安急于求成,本质上就是一种懒惰,很多人喜欢后悔,喜欢忧愁也不愿意安静下来仔细分析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思维的懒惰。人的思维一旦变的懒惰起来,整个人都会变得非常糟糕,遇事焦虑不安心浮气躁,严重的甚至会有狂躁倾向。所以,做到深度思考肯定需要克服思维的多想,喜欢琢磨才能终有所悟。

其六,无所不思,思考从学会怀疑开始。知乎上有个问题,“豆瓣有哪些评分不低的烂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排到了第一名,我是不可思议的。很多理科出身的人说这部书很荒.唐,当成玄幻小说读还差不多,但其实这本书要做的不是科普好不好,你把书当成科普读物那就是你的愚蠢了,这本书其实是在告诉大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处处值得怀疑,这就够了。没有什么是颠扑不破的,小怀疑小收获,大怀疑大收获,即便是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现在的结论,那经过一番思考的你得出的这个结论也是深度的。

其七,思考只是为了思考,只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与此无关的一切靠边站。比如说刻意标新立异,比如说秀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比如说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死不承认自己错了,这些现象都非常常见,你如果能尽量做到思考只是思考,那你会更加接近真理,最起码是你自己的真理。

多想想一件事的其它内容,面对一件事需要自己去完成,很多时候我们只会想到该怎么去解决当前的问题,往往忽视掉其它问题,比如今天要坚决执行早起这件小事,但不知道早起之后有什么事情要做,难得早起之后觉得特别困,又继续睡觉,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做到事情的连贯性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在思考中完成的。

多主动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与其被动学习一项技能,倒不如主动去学习,因为被动学习往往会让人特别烦恼,有一种不太情愿的想法,而主动学习不单单能掌握先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自身自控力地锻炼是非常有帮助的,去做一个主动学习的积极人。

尽可能地选择一个好环境,环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好自己,如果有好的环境可以选择,那就尽量去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氛围,因为随着时间慢慢地积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有些特性会慢慢被同化,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

多去总结一些事情,有些事情我们回过头去想想的时候会有另一番感悟,而这种感悟是需要自己在过程和结果之后,用深层次思考的方式去了解的,绝不是简单地想改就能改的了的,一定是自己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到后面真正解决问题才能够提升的。

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相对自己而言是用起来才有价值,尽管有些时间我们将时间花在一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是走过的弯路也是一种经历,对后面的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因此面对时间,要用到实处上,只要不浪费时间,那么就是有意义的。

深度思考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我们要时刻检视这些标签是否与真实的自己相契合,对于不契合的标签,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清理。

当然,从这本书中最应该学到的是遇事都要深度思考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这个解释通俗易懂,但要真正的做到却是异常艰难,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还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与沉淀,方可寻摸一二。

要做到深度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思想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思维惯性。

事情来了就做,怎么做,以及做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些问题都不曾想,或来不及想,或者遇到困难再来想等等。这些都是思维惯性,没有养成遇事沉着思考,而是条件反射似得行动为先,干了再说。

另外一种呢,遇事也会思考,但却是固有经验式的思索,是浅显的思考。仅仅凭着过往的常规经验,来判断接下来如何处理手中的事情。这是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更是要不得的主义。

这两种思维惯性下,所导致的事情处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种情况,行动为先、干了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结果毋庸多说,运气成分太大。

第二种情况,凭着过往常规经验,这是很危险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当下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过往的常规经验很可能造成误判,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这两类情况普遍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干事,都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就是常说的干事不带“脑子”。

这样做事情的结果,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而那些经验主义者,做事情结果更是可怕的,思维的僵化、行动的刻板,做事所带来的后果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很少抬头看路!这一类人群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其处理事情的过程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但这种战略上的懒惰是可恶的。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却习惯用别人安慰鼓励式的话语“努力了就好,不论结果怎样!”,来掩盖自己的失败,而表现出一种“伪豁达”。

在现今社会的竞争中,信息化的速度、智能化的进程,让竞争进入了高阶领域,而决胜的关键不在知识多寡、勤奋的程度,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遇到复杂问题时,要想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摒弃周围的干扰信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然后,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这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通过每一件事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然后不断实践,不断修正提升,久而久之经历时间的沉淀后,就会形成一种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

《深度社交》读后感

十一期间自己在家中读了3遍《深度认知271教育》,通过这本书对于271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提升。下面自己从二大方面,三小方面,四件本学期必须做好的事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二大方面:

一、学会借势。

从集团层面、学校层面掀起了学习小册子研究氛围,作为个人要深刻的认识到小册子的学习对于价值观的引领、工作方法提升的推进作用,要把小册子的学习同个人的工作相结合,并学以致用,否则就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的内化和提升。

二、整体认识。

《深度认识271教育》开篇写明二七一教育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含:理论体系、哲学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管理体系、运营体系。271教育哲学是宏观的理论体系;课程、课堂,学科建设是管道;271管理及敦厚人格品质,提高执行能力是保障。

三小方面:

一、价值观。

从加入昌乐二中,不管是赵校长、孙光伟主任等领导,每次开会、培训、交流谈到最多的就是价值观,小册子开篇既谈到了价值观、使命、愿景。价值观是我们271教育集团独创的还是世界各大公司都有,边读边勾画边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谷歌搜索了世界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谷歌,突然发现各大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使命、愿景。印证了271教育的宏观设计,印证了万物一理的道理,更加坚信271教育集团的正确性。

附:

阿里巴巴价值观: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平凡事;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激情:乐观向上,永不言弃;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阿里巴巴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愿景:旨在构建未来的`商务生态系统。愿景是让客户相会、工作和生活在阿里巴巴,并持续发展最少1。相会在阿里巴巴:赋能数以亿计的用户之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各企业之间的日常商业和社交互动。工作在阿里巴巴:向客户提供商业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让他们建立业务、创造价值,并与其他生态系统参与者共享成果。生活在阿里巴巴:致力拓展产品和服务范畴,让阿里巴巴成为客户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活102年”:阿里巴巴集团创立于,持续发展最少102年就意味着我们横跨三个世纪,能够与少数取得如此成就的企业匹敌。我们的文化、商业模式和系统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我们得以持续发展。

二、自己的教育体系。

不管是《一法三纲》,《我们的教育追求》,《不忘教育之初心、实现伟大新发展》等小绿册子的学习,总校长的反复培训旨在要求在271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通过小绿册子的学习,自己凝练了个人的教育价值观。

1、普渡众生。

作为教师是有爱的,这种爱体现的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帮助不是改变、不是塑造、不是雕琢,而是支持、引领、鼓励,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每一个代表着有教无类,不因为孩子的成绩、家庭等是否喜欢这个孩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每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2、悲天悯人。

爱的基础上,作为教师的自己更要悲天悯人。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作为老师,当孩子惹自己生气的时候,你是处于什么样的思考,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他更好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教或者管理?亦或是为了孩子能够取得高分,给自己带来荣誉。

悲天悯人不是盲目的,赵校长在小册子中举了孩子攀岩的故事。孩子攀岩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锻炼骨骼、锻炼平衡、锻炼肌肉、培养勇气。孩子如果不能成功的攀岩,作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直接抱上去吗?答案是否定的,将孩子直接抱上去,只是凸显了老师的能力,全过程没有孩子的一丁点提升。

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悲天悯人的基础上,作为教师的自己更要有奉献精神。赵校长在小册子中再次重新定义了领导的意义,不是管理,管理就是管事、做事,只注重事情的本省,不注重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只关注自己的目标。领导就是领导思想、领导方法、领导过程。干部干部,先行一步,先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做,让老师能感受到学有榜样、干有思路。干部就应该有持久苦干的精神、有不仅自己要做好还要帮助老师们做好的格局,更要有困难止于你的魄力。更要加强习惯、完善性格、天天精进,让自己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人的成长。

读小册子的整个过程,一直觉得有一条线牵引着整个小册子。这条线就是关于人的成长,关于教育、关于团队建设培养完整的人。自己一直思考二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1、什么样条件下能让一个教师、学生成长?

自由、信任、尊重。所以老师对于学生或者是部门直属领导应该是学生和老师成长过程中的设计者、激励者、帮助者、参与者、欣赏者、引领者仅此而已。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或学生做工作达不到标准我应该怎么做?首先不是呵斥、批命,而是和老师沟通,这类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责任心?是方法不对?还是我们老师一直很努力就是不专业?找出事物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在引领帮助老师、孩子去解决问题,提升个人能力。

2、一个优秀成功的人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

优秀的人身上有很多品质,但有一些是共同的,比如真诚、认真、责任心,做事情灵魂和肉体的高度投入、对事情的绝对热情、对目标的紧紧抓住,不放弃直到解决问题。

所以后期数据中心的工作不应该是片面抓,抓常规,抓芝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片面的解决问题。打造团队,提升品格,向优秀的人学习,引领正向之风才是工作的核心。

做好四件事:

一、借助深度认知271教育,内化提升自己的教育体系。

二、读书、写作:读书时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都是深度思考的引领。

三、带队伍,激发成长的活力。提升每个数据人创新性落实集团意志。

四、协调好课堂教学及数据中心服务,两条路相辅相成。

深度思考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了莫琳・希凯所写的《深度思考》一书,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从求学,到普通员工,再到职场巅峰的进阶之路。作者写作本书时刚刚主动辞去了香奈儿全球ceo的职务,引起全球媒体界广泛报道,被称为“新一代香奈儿女王”。

作者写到自己小时候是社交笨拙,反应迟钝,性格内敛的,总之是具有各种不适合作为领导的性格特征的,但后来却爬到了职场巅峰的位置。

没有见过作者的照片,不知道作者的具体性格。但从全文看来,作者也并不是那种霸道的女强人。一说到女ceo,我想到的是董明珠那样的,纵观全文,完全不是,作者很多时候也是十分羞涩内敛的。作者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首次作为香奈儿全球ceo的身份亮相一次重要的晚宴时,也是战战兢兢,甚至把自己的裙子撕破了,当然这些都没有妨碍她整个过程的惊艳表现。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标签一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我们要时刻检视这些标签是否与真实的自己相契合,对于不契合的标签,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清理。当然,从这本书中最应该学到的是遇事都要深度思考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事情来了之后,要想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么去做好这件事,以及做好这件事之后我能得到什么。不要盲目笃信天道酬勤,不要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是费力不讨好的。

相关范文推荐

    保安转正总结报告(专业14篇)

    转正工作总结是在员工完成试用期后对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助员工复盘过去的工作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转正

    窗口服务心得(优秀21篇)

    服务月是一个展示我们团队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良机,让我们集结起来一起行动吧。今年的服务月活动以"关爱环境,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展开了多项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

    技校服装申请书(优秀23篇)

    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和追求在不断地变化,这推动了服装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服装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课程的总结(精选17篇)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题材和文体的写作特点。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并为大家提供写作的参考。本学期开设的独立研究课程是

    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某个经历中的感受和领悟的总结。这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每一个童话都以它们的温

    排球赛后的感想与心得(优质18篇)

    通过总结,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成长和不足,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

    物流试用期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9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的案例,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启示。做为一名我友正式员工已经有两个月

    公安辅警岗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2篇)

    通过写下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培训课程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下方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中,你会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感悟,或许能够迸发你的

    社团更名申请书(模板20篇)

    写申请书要注意细节,如格式、用词、语法等,以确保申请书的质量和专业度。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申请书案例,了解如何将个人经历和申请要求结合起来。

    学校申请空调申请书(汇总13篇)

    学校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形式,它承载着培养学生的使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师资力量介绍,了解一下身边优秀的老师们。____:因天气逐渐转凉,为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