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中学时代教学反思(汇总5篇)

2023年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中学时代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 作者:飞雪 2023年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中学时代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篇一

中学时代

《中学时代》

有一个时代应该被我们所铭记。那是一个纯真得像习习飞雪的时代。那是一个匆忙得像潺潺流水的时代。

那是一个躁动得像缕缕尘埃的时代。

……

那就是我割舍不下的中学时代。

记得刚入学时的天空总是很晴朗,像晶莹剔透的水晶般没有一丝杂尘。辰子、小峰和威威与我的相识使那时的我们感觉很满足。校园里时常可以见到我们嬉戏的身影,教室里也不难发现我们聆听知识的样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也许是对我们最好的评价。既然被冠以“兔子”的称号,我们在运动场也不甘示弱,运动会的总冠军让我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在雨中一次次的跌倒。

然而天空不能总是那么晴朗。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缺少了雨润的天空是不完整的.……

初二时绵绵的阴雨让我们变得很狂躁,似乎所有的雨露都不能浇灭我们心中与日俱增的火焰(那是一种莫名的火焰作文你也可以投稿,它跳动不息的外焰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解读)。先是威威,接下来是小峰和辰子,我的朋友们一个个的迷失在了自己设下的十字街口,彷徨地选择着左右。成帘的雨水最终还是发挥了它的作用,唤醒了迷雾中的我们。但一年的代价是否又有些太长了?那是失落的一年,也是我们成长的一年,成长的烦恼如雨丝般无声地来去,打落在肌肤上微微的感觉让我们痛并快乐着。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盼望却并不期望的一年还是如约而至了……

中学时代,一生中最宝贵的时代,就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唉,我的中学时代……

高一冯行指导教师高怀立

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篇二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目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早在开学初,同学们就把《恐龙》评选为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学期中,正好又参观了一次恐龙展。所以,对这节课十分有兴趣。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于是我把这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并不陌生,从我二下开始任教起,已经有十来篇课文是采用的这种整合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如:《海底世界》《西湖》《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石头书》《航天飞机》《长城和运河》《微笑着承受一切》等。整合课都是在网络教室上的。学校有几间条件很好的网络教室,但因为设在中学部,所以我们就近使用了我们小学部的网络教室。这间网络教室只有20台电脑,所以我给学生分了两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学生们上网搜索、查找书籍、看恐龙的电影,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我又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他们阅读。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学习,他们主动地查找、阅读、筛选、整理、下载,神奇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是了解恐龙的种类。既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又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所以我先以雷龙为例,通过比较句子:“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和“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了解雷龙的特点。然后充分利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在“拓展面”上下功夫,让学生借助课本与网络,自主合作探究其他恐龙的特点。我设计了“自学研究表”,以雷龙为例子,照例子,写出三种喜欢的恐龙的名字、它的特点、填写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前两个写课本中的,后一个写在网上查寻到的其他的。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既利用了网络提供的资源,又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与概括。

利用网络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学生有了更多的体会。比如,有所补充的:除了知道课本里介绍的霸王龙的牙齿像锋利的匕首,还从网上知道了它牙齿的边缘不是平的,是锯齿状的`,怪不得那么厉害啦;有所发现的:课本里介绍了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可学生们从网上知道,还有更大的恐龙是震龙。除了体型更大外,雷龙每走一步像打雷,可震龙走起路来像地震;有所疑问的:通过网络,学生们还发现了教材的错误,课本里介绍三角龙头上每只角都有一米多长,可通过网络,他们知道,原来鼻子上方的那个角并不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把他们带到了更为宽广的知识领域。

下课前,我放映了学生们第一课时和课后完成的幻灯片。他们采用了独立制作和自愿合作两种方式,分别从“恐龙的种类”“科学家对恐龙的研究”“恐龙的消失”等方面制作了幻灯,这项作业是由能力的同学选择完成的,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信息技术。

这节课,我设计了“我是龙”的练笔,准备让学生在bbs上自由书写。这也是学生们乐衷的。把自己的感想或练笔写在讨论区交流。每当看到网上自己和同学们发上去的成果,他们那兴奋劲就别提了。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来得及让学生当场练笔。在这样的课中,最让我头疼的是时间不够,40分钟,又要学习课文,又要充分利用网络拓展知识,如何利用与分配好时间呢呢,我将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篇三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农村,对音乐感受能力较差。现将我在教学中的感受一列如下:

一、教材内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显示: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存在不足及措施

作为音乐老师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常有教学与教材紧密相关,切忌追求课堂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2、教学中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篇四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教学时分秒的教学反思篇五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这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1、首先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10分=70分,70分-45分=25分,25分加1时等于1时25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边做边说,练习几次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错。

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渗透:相同单位才能直接计算,单位不同要先换单位;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就从高级单位退一,再换成这一级单位:如1时换成60分,如果是退1米换成10分米,退1元换成10角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