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最新乡愁教学设计导入(优秀11篇)

最新乡愁教学设计导入(优秀11篇)

时间: 作者:飞雪 最新乡愁教学设计导入(优秀11篇)

梦想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它让我们积极向上地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追逐和实现我们的梦想呢?接下来是一些鼓舞人心的梦想实现故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正能量。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

之情。

三、课时设计: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简介作者及其创作,播放相关的小影片)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让我们静心聆听,感受全诗。

1、听读

2、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

小时候 后来啊

3、推荐优读(教师点拨)

4、集体诵读

(三)理解:

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道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请在诗中找出依据)

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怎样升华的?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五)演绎

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赛一赛,哪个组表述的最好(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好笔录。)范例: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夏天的早晨,一位风尘扑扑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把第2节的时间放在中秋节。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第3节。“我”的形象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六)创造

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去体验、去想像,还要去再创造。诗人用四个形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放飞想像,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多情的柳丝,心永远垂向她的根本。

(学生讨论,气氛活跃)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把你们的成果记录下来,作为这堂课的收获。

(七)总结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板书设计:

理解 品味 乡 演绎 愁 创造 说感受的话。说发现的话。说想像的话。说联想的话。

横沥中学初三级 张华伟

2011-7-5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学习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吗?(学生积极回答)

„„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的缕缕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的生活积淀,二十一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是他的精神归宿,灵魂的家园。

二、赏析全诗:

(一)朗读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划分节奏,点出重读的词语,体会诗的内容和感情。

2、你认为在语速和节奏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3、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背全诗。

(二)赏析:

1、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从哪些时间词可以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你知道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一]赏析第一节(课件展示少年余光中与母亲)

1、通过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邮票?

3、邮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二节(课件展示青年余光中与新娘)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船票?

2、船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三节(课件展示中年余光中与母亲的坟墓)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坟墓?

2、坟墓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四节(课件展示老年余光中与台湾海峡)

1、而现在,海浪滔滔,老人坐在海边,在想些什么呢?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海峡?

3、“浅浅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概括全诗(课件展示)

诗人的乡愁在最后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在这里,乡愁已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我们期待着,海峡上空架起血脉的桥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想象练习(课件展示)

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从“童年、思念”中任选一题,写几句话或一首诗。

(四)拓展迁移

欣赏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做的歌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席慕容的《乡愁》配乐朗诵。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写写心得,与同学交流。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

石华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中之情,情中之理。掌握赏析诗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诗人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表达的特定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情中蕴含着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理”。

四、教学蓝图:

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板块:

1、朗读。

2、诗歌欣赏。

3、探究性学习。朗读作为重点,想景悟情作为难点。这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做到读品结合。由于高中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己体察。

五、课前准备:相关课件制作

课前预习:通读《乡愁》;收集古诗词中有关“乡愁”的诗句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故乡的云》音频、出示幻灯片以创设情境。

2、教师导入新课:

3、简介作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白玉苦瓜》等。早年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浸染但始终未能改变他的中国心。在1972年的一个夜晚,思乡之情不可遏止,他挥毫泼墨,仅用20分钟写就了一篇名诗佳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乡愁》。(出示幻灯片以整体感知全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中情感。

1、示范朗读:放《乡愁》配乐朗诵

2、明确诗歌诵读方法

3、学生自由朗读、示范朗读、齐读

4、师生总结诗歌特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三)、浅尝乡愁

2、引导学生感悟每种意象包含的感情(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3、原因何在?

(四)、细品乡愁

2、学生想象每节诗的画面,并自由品读。

4、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五)、探究诗歌情感美

1、诗中四个意象能否颠倒?

2、诗中能否不用叠词?

(六)、吟诵乡愁

1、欣赏余光中的朗诵(播放视频)

2、学生朗读展示

3、背诵、在《乡愁》的背景音乐声中小结全诗

(七)、课堂链接

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

(八)、课外延伸

(九)、专题推荐

(十)、抒写乡愁

(十一)、作业布置:查找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写一篇学习心得。

(十二)、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借物抒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爱国情思

七、教学后记:

《乡愁》mp3的播放,;其二是在教学语言上狠下功夫,力争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相关的拓展迁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容量大,时间紧,所以对学生的自主发挥难免会有所限制。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乡愁》一课,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诗情之中,从这一角度而言,本课教学无疑也是成功的。在本课赏析过程中,整体采用了以朗读促赏析的策略。45分钟之内同时完成指导朗读和赏析全诗的所有任务,看似繁杂,但却并不繁重。事实上,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而且“以读促赏”的方式,关联紧密,还可互相促进和激发,更有助于两项任务的彻底有效落实。

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体赏析模架的渗透与构建。在正式赏读前,我们先一步回顾了古人通过意象来传达乡愁的诗词句,探讨了“意象”与“情感”、“距离”三者之间关系,提出了三者关系的架构,这便为全诗的赏析构建了宏观的模架,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思维都有了一个明确导向和整体基础,很好地完成了思维的迁移,但并不限制和禁锢学生的赏析思维。

同时,这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入的用意。《乡愁》一诗四小节分别紧扣一个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不同意象是有着相同或相通之处的,那便是“情感”。于是,学生极其自然地便在“意象”、“情感”的经对中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而且整首诗四小节所呈现的“距离”的辩证演化与变迁不可小视。这也是体会诗意的重点。在“远”与“近”的转变与转化之中,让人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人为隔绝产生了激愤、不解与深深的痛惜,一下子便抱紧了诗歌的主题。

其次,在赏析之中有意识地突出和围绕第三、四小节,也是本课成功的原因之一。朗读完成之后,赏析是采取逐节推进方式的,而且四小节赏析均有整体相同的结构形式。围绕“因何而生乡愁”、“如何排解”两大问题展开,此中穿插完成“境”的想象与交流,并进行“意象”、“情感”、“距离”的讨论归结。但明显体现了详略的取舍,把精力集中在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次之,关于第一、二小节(尤其第一小节)的想象更是通过第三小节反向勾带出来。

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第三小节关乎全诗的赏析,它担任着与前两节和后一节对比的重要角色,在对比中体会乡愁的深化与排解的变化,还有便是距离的似近却远。在对比中,更让学生体会到与祖国相隔相思的苦痛与愤懑不解。第三小节越是强化与深化,越能更好地弥补前两小节的“略”,越能更好地体验前两节的.情感,也越能体会作者最终的情感。

最后,一切都应归功于前半部分的朗读。整节课,朗读及指导占据了二十多分钟,比重极大。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伴着音乐,在音乐的韵律与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诗的美,音乐与诗是相通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平静下来,更让我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诗的感觉,朗诵的感觉。

这并非浪费时间,反而是在有效地利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朗读做好了,情感自然调动了,情绪自然到位了。一边读,一边在走进诗,走入作者内心。我想,诗是一定需要读出来的,而且是需要反复地投入地读出来的,多读才能更多地体会,才能打动自己的心。

而且,很多时候,朗读与赏析是不应该被割离开的,趁着头脑当中的境正鲜活,趁着心里的情绪正在激荡、情感开始浓烈,千万要继续走下去,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赏析。用朗读来表现诗的过程,便是用心去感悟诗的过程——只有读与赏完美地结合,诗才更美,诗才更像诗。

文档为doc格式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2、齐读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背这首诗,边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能背诵全诗,并能回答课后的第三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五、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比哪一组背得好

4、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第三题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

2、全班交流

师:谁来回答这道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

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

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

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而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

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

2、指名学生朗读。余味。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名背,齐背)

出来,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

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

二、诵读乡愁

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

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

三、解读乡愁

(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

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

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

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

四、拓展训练

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

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

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

托物寄情

文档为doc格式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

2、归纳板书 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

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 语速舒缓)

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

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

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 。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邮票— 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家愁

乡 船票 — 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

愁 坟墓 — 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

海峡 — 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 国愁

| |

托物 寄情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九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十

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涵

生:(点头)可以。

师:你们的记忆力一定比我强。我想考一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师指名背诵,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生:还行吧!

师:(朗读)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师指名背诵,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能把这四句一起背出来吗?

(生准确背诵。)

师:你看你多行,一次背出了四句诗!

(师继续读诗,生背诵。)

【点评】教师以挑战学生的记忆力为由,引入了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在练习背诵的同时学会认真倾听,为学习《乡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消除了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沉着与冷静”,迅速进入到快乐学习的良好状态。

师:刚才我们背的是现代诗,现在我们背一首古诗吧。你们谁会李白的《静夜思》?

(生齐背《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因思故乡而忧愁简化成两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呢?

生:乡愁。

【点评】对“乡愁”二字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入手,通过对“思念故乡的忧愁”进行概括,“乡愁”二字的含义一点点清晰起来。这样,省去了直白无味的解释,既降低了难度,活跃学习氛围,又训练了语言,设计甚妙。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学生沉默,表示都没听说过。)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本课学习的诗比以往学习的古诗更加亲近。

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看过吗?

生:没有。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生:想!

师:这个方法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

生:亲人、朋友。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师读课文。)

师:我只读了一遍,有没有人能背下来?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背诵,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感性便水到渠成了。

生:不是,是船票。

师:对。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生一边讨论,一边创编。)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朗读。)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生背诵得很好,师带头鼓掌。)

【点评】此处教师采用移位创编法,确实匠心独具,也出乎常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又合情合理。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不但理解了第一节诗,而且熟读成诵,把握了诗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去创编,自然顺理成章,不会感到困难。采用让学生自己创编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诗文的结构特点,体验诗的音韵美,同时,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的创作状态中,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这是很好的学诗方法。

生:好!

(配乐,生背诵一、二节诗。)

(背景音乐响起,师背诵第三节诗。)

师:记住这段的同学点点头。

(全体学生都得意地点点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配乐,生背诵。)

瞬间让人潸潸泪下、如哽在喉。教师让记住第三节诗句的学生点点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之用“谁记住这节诗”的问句效果更好,因为此时,丧母的哀思已经弥漫了整个课堂,这样做更能准确而深刻地触及学生的心灵。

三、深思细察,体悟诗理精髓

生:想!大概应该写老年了。

师:对,作者想写老年时的思乡之愁。请大家背诵前三节,老师背诵第四节。

(生齐背前第三节,师背第四节。)

师:记住这节诗了吗?谁来背给同学们听?

生:而现在……

师:现在明白作者第四节写的是谁了吗?是——

生:祖国!

生:祖**亲!

师:对,是祖**亲!作者在写完前三节诗时思路忽然断了,不知该如何往下写了。这时,他猛然想起了祖国,对,祖国就是我的母亲,是我更伟大的母亲!于是,顿时想起第四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能!

师:对!这叫“生离之愁”。第三节诗写母亲去世了,还能见到吗?

生:不能!

师:这是“死别之愁”。这些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所以,这样的愁又叫——

生:家愁。

师:而国土分离,还是自己家的事吗?

生:不是!

生:这是国愁。

师:非常正确!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乡愁”。小朋友,现在我们都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指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国愁和家愁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现在请同学们起立。我们都是余光中,一个年近80岁的离开大陆久居台湾的老人。此刻,正站在海岸上,翘首眺望着无限思念的大陆,那可爱的故乡,深情的吟诵着小诗:《乡愁》。

师:(配乐,教师充满深情地叙述)小朋友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

关,同时又以“家愁”和“国愁”再次点题,揭示出了“乡愁”的深层含义,与上课伊始提到的“思念故乡的忧愁”相比,又深入了一步。最后的结语,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延续着说不尽盼望祖国统一之梦,设计之妙、构思之巧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乡愁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apano为你整理了“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