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时间: 作者:QJ墨客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一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二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自主感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

我们来看三个老师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中的一句话。抓“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容易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不同。案例一: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理解“风霜”的意思。生:

风和霜,风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或挫折。生: “饱”的意思是充分地。

生:“饱经风霜”用来比喻长期的艰难困苦。师:这个词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车夫在拉车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头。

评:这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用工具书上的解释机械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过程也处理得简简单单。由言到意的词语教学看似点到了,学生可能是死记住了这个词的意思,也可能是似懂非懂地理解了。但这不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不出几天可能就会忘记了,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再看另外两个老师教学“饱经风霜”一词: 案例二:(王崧舟老师执教)第一步: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初步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如果有请举手示意。(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第二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学生思考片刻)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

师: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脸:他的脸红通通的,头发像一堆乱稻草,他的嘴唇上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

生:他的脸色蜡黄蜡黄,身上也是皮包骨头,其实只有三十岁,但看上去好像已经有六十岁一样。师:没错,这也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第三步:

生:我看出来了,我知道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吃了上顿没下顿。生:老师我也看出了,车夫干活不要命,没白天没黑夜地拉黄包车。生:老师,我也看出来了,我看出了这车夫身体有病,是撑着拉黄包车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去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车夫的„„ 案例三:(于永正老师执教)(视频片段)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学生思考)

师:如果他才三十几岁,„„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子?请你用一段话具体描写出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生:(学生用了5分钟基本写完)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拉不了两天了。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文本由言到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两个案例分别通过语言描述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和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品析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饱受煎熬的生活状况;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谁俯首,为谁孺子牛呢?就是这些劳苦大众。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老百性的同情和关心,在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发自内心地领悟着和感动着,心灵也因为感动而变得丰盈了。这就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同生共构。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三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四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自主感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

我们来看三个老师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中的一句话。抓“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容易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不同。案例一: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理解“风霜”的意思。生:

风和霜,风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或挫折。生: “饱”的意思是充分地。

生:“饱经风霜”用来比喻长期的艰难困苦。师:这个词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车夫在拉车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头。

评:这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用工具书上的解释机械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过程也处理得简简单单。由言到意的词语教学看似点到了,学生可能是死记住了这个词的意思,也可能是似懂非懂地理解了。但这不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不出几天可能就会忘记了,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再看另外两个老师教学“饱经风霜”一词: 案例二:(王崧舟老师执教)第一步: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初步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如果有请举手示意。(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第二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学生思考片刻)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

师: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脸:他的脸红通通的,头发像一堆乱稻草,他的嘴唇上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

生:他的脸色蜡黄蜡黄,身上也是皮包骨头,其实只有三十岁,但看上去好像已经有六十岁一样。师:没错,这也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第三步:

生:我看出来了,我知道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吃了上顿没下顿。生:老师我也看出了,车夫干活不要命,没白天没黑夜地拉黄包车。生:老师,我也看出来了,我看出了这车夫身体有病,是撑着拉黄包车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去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车夫的„„ 案例三:(于永正老师执教)(视频片段)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学生思考)

师:如果他才三十几岁,„„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子?请你用一段话具体描写出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生:(学生用了5分钟基本写完)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拉不了两天了。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文本由言到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两个案例分别通过语言描述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和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品析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饱受煎熬的生活状况;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谁俯首,为谁孺子牛呢?就是这些劳苦大众。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老百性的同情和关心,在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发自内心地领悟着和感动着,心灵也因为感动而变得丰盈了。这就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同生共构。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五

在语文学习中,现代文阅读较为普遍。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法审部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讲话(实用8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心理健康活动主持人开场白搞笑(优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2023年住酒店表扬信 宾馆服务员表扬信(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大全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

    最新如何写上半年工作亮点总结 上半年亮点工作汇报(大全5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小学一年级认位置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

    2023年校长在升旗仪式上讲话德育(汇总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2023年医院客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实用10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

    2023年团日新闻稿文字格式(实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滕王阁序教案全国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