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科技研究论文(热门19篇)

科技研究论文(热门19篇)

时间: 作者:JQ文豪 科技研究论文(热门19篇)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学习优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素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范文范本的精彩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1.1农业科技队伍不健全。

丰城是江西省农业大县(市),有130余万人口,耕地面积16万hm2。目前丰城市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队伍大而不强,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一方面,农业科技项目中常规技术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另一方面,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在乡(镇)工作的很少。同时,由于农民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1.2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丰城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原有的基层推广体系队伍不稳、机制不活、条件不佳、待遇不高、推广效果不好;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于定位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难以尽如人意;在一些地方,由于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效果和速度。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但目前丰城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不能适应当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与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相结合,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为一体,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为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1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技队伍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努力营造科技人员潜心工作的政策环境。尤其要加强农业前瞻性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取得农业新技术成果,加快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抢占农业高新技术制高点,同时还要围绕引领支撑农业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着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突出品种、技术、装备创新重点环节,在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2.2制定、出台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关系密切,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充分发挥已制定的人才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另一方面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培养,加快制定能满足丰城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需求的新政策,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农科教结合的推广机制。同时,还要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对涉农企业,则要注重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应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并综合利用各方力量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以贴息、投资或无偿资助等方式,支持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2.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首先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应着手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在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科研成果评价、个人业绩考核、生活待遇提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应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应把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重点,作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民科技教育应以农民实际需求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农广校、技术讲座、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和农民上网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

2.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应打造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围绕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业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才交流以及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需求等内容,构建以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成果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为基础的公共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立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制度。

其次,应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协作组织化程度。以农业重大推广计划为龙头,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实施主体,统筹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分专业技术领域设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构建全市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新机制,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第三,应逐步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同时,也可打造科技服务超市,将品种、技术、成果、信息等全市农业科技服务资源整合优化到一起,为基层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科技成果信息、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示范应用、农产品信息发布等农业科技服务。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载体,是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近年来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之举。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江西,年已建成100个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完成了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战略布局。园区基本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滨湖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县一基地”全覆盖、全省主要农业县区“一县一园区”全覆盖和各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一业一园区”全覆盖。随着江西农业科技园区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区域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园区发展定位、园区管理机制、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果等。文章对江西部分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调研,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1江西山区特色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概况。

1.1园区设计和建设符合园区的山区特色区位优势江西“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西农业科技园区在规划设计中,基本上充分考虑了园区地域特点,符合园区区位优势。园区的特色是园区的生命,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特色明显、专业性强,美国90%的农场根据农作物产业带只布局一种农作物。江西依托山区特色发展环境,创新地方园区发展思路。江西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江西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以推动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山区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园区发展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目标同步协调。

1.2园区结合山区特色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山区特色农业科技园区的亮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江西依托园区内现有的好山、好水和好景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产业,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联合,推进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园区内建设休闲观光旅游景点,把园区打造成休闲观光园。休闲农业利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1.3以山区特色产业为基础整合园区资源江西山区特色园区规划结合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对有潜力、有发展前期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倾力打造其特色产业,整合现有基础资源,在园区规划中充分考虑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例如,新余市农业科技园。园区毗邻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园区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基于地域特色,园区已形成葡萄种植等特色林果产业,葡萄酒加工与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较好。德兴市农业科技园。德兴市是全国油茶重点产区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市)前列。依托规模较大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品种优、质量高和效益好的油茶基地。信丰县农业科技园。1982年,中国南方综合考察队确认信丰具有脐橙栽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信丰脐橙被誉为“橙中之王”。信丰县农业科技园以脐橙等特色农业为依托,构建了以生态、观光、休闲和养生为功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上犹县农业科技园。上犹县出产茶叶始于唐朝,盛于明朝,上犹绿茶曾被列为贡品。园区把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统一打造“上犹绿茶”品牌的战略构想。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为推进绿色节能教育,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许多高校还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开展了绿色校园试点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开设了与能源相关的选修课;台北大学建立了《能源教育》通识课程,并建有相关课程的网站;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哈佛大学设立“绿色校园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高校在研究低碳技术和改善低碳环境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显著成果。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后,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并承诺到能源消耗下降为的30%,同时不断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建设,成立了环保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由校长带队,注重绿化、注重节能,安装节能装置,开发节能课题,节能教育进课堂。

2.2专业教学渗透低碳文化。

2.3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体会低碳理念,开展低碳图书节活动,让学生在《地球传》《寂静的春天》《淮河的警告》《另一种危机》《后天》等小说,了解河流、山川、海洋、空气破坏的现状及给后人带来的危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请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讲座,用大数据和实例讲解全球变暖对全球、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向学生普及低碳常识,进行关于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仅是全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不受健康侵犯的需要,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增强自身的健康保护意识;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展示活动,节能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建筑节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低碳环保素养,推行建筑低碳节能校园的建设,为建设节能校园献计献策;推广各种低碳创意和技巧制作,通过活动开展“低碳教室“”低碳班级“”光盘行动”提升学生自身的低碳素养,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选择低碳生活,适应这种低碳节奏,而不是被动接受;开发并设置“co2排放量查询”计算器,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在校园形成谁低碳谁时尚的风气,并亲身参与到各类低碳的宣传活动,成为具有低碳素质并肩负低碳文化传播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包装科技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

3.1完善仓库管理制度。

仓库是集中反映工厂原料、配件、半成品、成品等物品的综合场所,不断完善仓库管理制度,提高仓库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对现有三个仓库重新划分,重新规划,配置物料标识卡,每料一卡,最好制作月份区别标志,给来料标识,有利先进先出。

要在公司内部形成“客户至上”和“零缺陷”的质量文化氛围,切实把质量作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此外,在搞好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产品原材料供应链端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同时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出高标准的产品,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标准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信义,计志孝,张建民.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龚益鸣.质量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吴畏著.管理学[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现状,指出了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企业文化教育的内涵,提倡在高职院校中运用“三三三”教育策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未重视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之中,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后存在诸多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如何选定企业文化教育内容、采取何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何将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存在以下种.种不良现象:有些毕业生嫌企业一线工作累,工作时消极应对,甚至迟到早退;有些毕业生刚进企业嫌工资低,频繁跳槽;有些毕业生工作时我行我素,缺乏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学生职业道德较差,缺乏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就本质而言,都反映了在校期间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从当前情况看,有些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也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开展了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综合起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嵌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选修课;三是请企业有关方面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四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或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

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形式有些耽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有些只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有些只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局部感悟,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局限性。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有机地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就能有全面地了解,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需要从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企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企业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价值观念,三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把企业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作用非常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出发,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灌输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就业及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选择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绩效的指导思想,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目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所制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一种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员工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一种品质和追求。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加强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修养。

3.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指企业对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定位和员工对自身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所起作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增进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企业规定的员工必须遵循和服从的约束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与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

5.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对假恶丑的辨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崇尚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合格公民和职业人。

6.企业荣誉感。企业荣誉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名誉的爱护和为企业创造荣誉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企业荣誉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强化学生在校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后为企业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增进职业素养。另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强化专业化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以最前沿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学生,为学生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向度、多种方式进行。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建立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职业教育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趋势,可以采取“三三三”教育策略,即通过三条途径、运用三种方法、形成三种模式。

1.通过三条途径。第一,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出发,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指导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编选、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实习等。其目的是通过专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以更好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除开展常规教学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还可以联谊会、教产合作研讨会、共育人才恳谈会、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组织校企之间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第二,开设企业文化教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作为课程的企业文化教育要从企业文化中筛选出主要的内容,组织成为一定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企业文化教育教材,可以开设文化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知识教育,对企业文化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也可以将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开展教育,以使职业院校将企业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如在学院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举办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企业协会,以企业文化准则和企业精神来规范其活动内容。

通过以上校内的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可以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得到充分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知。

2.运用三种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企业环境,以老师为管理者,学生为员工,创设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建立起系统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认知,产生自省与自我成长的动力。这些方式有:开展有关的模拟大赛,例如,网络营销大赛、物流技能能大赛、导游大赛等,将具体的工作过程置入活动中来。学校还可以创建模拟公司,例如,速运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翻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公司组建、模拟制定出各自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贯彻落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请进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系列讲座,或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发展自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每周轮流为学生上课,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第三,开展工学交替,送进企业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种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工学交替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个阶段的知识理论和学校的技能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和初步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在校的全部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位的学生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要恪守企业的工作规范,遵循企业规章制度,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充分感受和践行企业文化。这样能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3.形成三种模式。第一,引进企业开设车间或工作室。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职业学院可以引进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或工作室,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活动,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第二,实行学徒制。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实行学徒制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功效。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从企业技术骨干的身上直接感受到企业人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师傅也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克服行为缺陷、提高企业文化认知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推行,还能有效整合利用地方的优势资源,总之,是一举多得。

第三,成立教育集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未来员工。从入学到毕业全程随时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处处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制约,这对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生感知、体验、践行企业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怡.高职教育呼唤企业文化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2]王琦.论企业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7).

[3]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7).

[4]朱本赤.健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基本设想[j].出国与就业,2010(4).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所谓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国家统一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措施等等,同时还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程序来进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管理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构建良好的学风以及校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随着国家愈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这就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支持,其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学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管理重心方面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学校教学秩序,hia有利于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大多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党政工作相结合,不仅承担学生的奖惩工作,还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招生到学生毕业,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将更多的工作经历倾注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诸如,课堂的考勤工作、综合性评比、学生宿舍检查工作等等,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内容,这就使得很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实际管理工作陷入到程式化,实际的工作状态并不是非常理想,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错位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

2、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在目前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并不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际的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呈现出碎片化,党委数据、支部书记、系领导以及辅导员等似乎都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学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干部能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但是却大多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固定管理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3、学生管理方法不科学。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方式非常的重要。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管理方式不理想造成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管理的过于死板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拘泥于琐碎的工作中,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缺乏足够的锻炼使得实际的工作完全按照固定的制度开展工作,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再加上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国通,无法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工作大多是凭借着主观意志来开展工作,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存在着反弹性的心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很难有效开展工作,管理效果受限。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管理工作理念以及管理工作方式,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被管理对象,学生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以及关注,尊重学生自主权益,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存在着非常强的反叛心理,这就使得学生养成不受约束的性格,在学校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并不愿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等各方面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2、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有效的保障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自我管理往往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由于一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实现自我管理基础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促使学生能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尊重学校师生个人意愿,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工作制度,为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生活提供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等开展个性化激励工作制度,培养学生自尊、自立以及自爱,促使学生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个性化以及针对性。

3、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由于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化死板工作模式,更多是利用规章制度等较为强硬手段来有效规范学生行为,但是却更多造成学生反弹。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更加宽容、更加平等工作环境,构建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管理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生活、学生学习以及学生行为等角度着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各种困难,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考虑到沟通多样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或者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表达个人看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工作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工作中,同时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现代农业发展科技信息采集研究论文

在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已经为主要趋势,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的实施手段,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只有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发展,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与商品化,才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在本文中,对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研究。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提出的,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大规模使用,并且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逐步的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利用了先进科学技术,因为在传统农业中,都在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实际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比较低。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的先进化与规模化,降低人工成本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也更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与现代生产手段、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结合,改变了传统生产、加工工作缺陷,实现农业各阶段、各环节的一体化建设。同时,农业与金融行业、商业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也促使农业的一体化建设,在这种发展程度上,不仅促进城乡经济的相互协调和发展,扩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市场的积极扩展,保证在农业专业化生产趋势下,实现社会化发展格局。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于农业的扶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转变。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优化农业设施装备。

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机械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农业机械化从狭义上看指的`是农业机械装备,而广义上看则是覆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而农业机械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成为了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的重要武器。所以说,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原动力,也为农业集约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夯实基础。

2.2促进农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国有很多学者都在从事农业领域内的相关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成果从出现到正式的投入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一直较慢,在印象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此外,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主要成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力的不足以及农业领域内部对于科技动力的薄弱。我们知道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创新程度直接关系到了农机水平的提升。

2.3减少农民工作量。

农业机械的出现有效的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能够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同时,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输送到其他需要人力资源的领域当中。例如,机械育苗将比传统的人工培育秧苗节省了八倍到十倍的时间。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自身所具备的改造功能、开发功能等均会对农业增收起到正面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石化,农机的“战斗力”与“战斗速度”是传统农业人员劳动力难以替代的。而农作物的精、少量播种技术更是离不开大量的种籽、农药喷洒、施肥等环节,而农业机械化的利用则直接为减少这部分的支出提供了保障。

2.4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提倡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因为农村的生产力比较地下,根本无法有效的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更不用说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了。只有农村的生产力发达了生活才能够赋予、乡村文明建设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改善了传统农村的劳动环境,同时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劳动力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农业废弃物资的机械化处理以及农业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也能够为提升整个的农村村貌整洁程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3结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当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生产,合理应用农业机械设备,从本质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确保我国现代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包装科技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对安徽正远科技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介绍,找出该公司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1质量管理概念界定。

质量管理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根据组织设定的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和质量执行计划,通过组织的指挥和协调来达到产品的质量控制目的。

现代农业发展科技信息采集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物联网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渊,杨泽林,赵永军.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16).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01).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3.1以现代产权经营模式推进山区特色园区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园区逐步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建立,农村经济的新增长与农业科技园区密不可分。合理开发整合江西山地资源,推进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应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探索现代产权模式入园,不断推进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和引导,协调村民与园区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园区内的村民和企业和谐发展,开创双赢局面。探索园区内企业出资、科技人员出智、农民和村集体出地的合作模式,整合园区各类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3.2以现代农业科技推进山区特色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创新。以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必然的趋势。应完善园区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品技术链,支撑延长园区产品产业链。园区要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观念的束缚,狠抓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大力推动特色农业科技发展,推进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以科技集群效应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经验证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中去,传统的产业加入科技因素才有竞争力。

3.3以品牌战略提高山区特色园区市场影响力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要体现山区特色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园区内支柱产业。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园区内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创建江西山区特色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农产品直接源于绿色园区基地,构建质量溯源系统。二是政府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创建、巩固和提升产品品牌,打造出山区特色园区的品牌优势。三是挖掘农业科技园区符合原产地域保护特征的农产品,实施原产地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山区特色产品品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1.1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多元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职能履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机制上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充分保障。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每年开办60所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兴趣和应用水平逐步增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固定项目的形式开展院区科技合作,通过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5条主线,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资源与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进行高效结合,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双提升。

1.2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量体裁衣、研产对接、示范带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使一批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以及工厂化、省力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一批适用品种、功能性品种和自育品种不断落地推广。每年培育700户科技示范户和近2000户农民田间学校学员,辐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全覆盖。

1.3本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兴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5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72人。服务于“最后一公里”的375名村级全科农技员中,356人通过国家三级农业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鉴定。每年培养500名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6796名,人才的年龄结构和类型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趋于一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作为支撑,在土地和资金方面投入大,对承担能力薄弱的分散生产的农户适用性较差[1]。宣传推广力度制约着应用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晓率。农业科技成果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主体对成果的选择。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低碳文化需要低碳思想观念。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大学生将是今后社会的中坚力量,低碳文化的教育和绿色校园建设,随时随处让学生到感受节约氛围,低碳的气息,并形成一种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理念,当走出校园后就会将这种文化和理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工作中在社会上产生裂变效应。低碳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习惯,建设低碳校园,传播低碳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功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是我国林业生产力转化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研究的工程,目前我国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林业科技转化成果,进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林业科技转化的存在的问题或现状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是所有科学技术工作者结合智慧和努力后的结果。只有重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林业科研成果真正的用到林业生产中,才能有效的激发我国林业技术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一个转变,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一)受林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大。

林业科技研究的属于一种公益性研究果,其对保护人类生活环境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不能产生相对直接的经济效益;林业科技成果受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可变性因素较多,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效益较差,在科技成果研发中投入的资源不能在市场中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受林业改革机制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较慢。

我国林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造成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研发有一定的脱节;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致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没有相应的转化形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受对林业认识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在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林业科技研究人员只重视研究,相对应的缺乏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由于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需要科研成果的人员对科技成果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了影响。

(四)受资金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得不到全面发展。

要想进行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必须在其研究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其相应的研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林业生产上还没有全面的依靠科研成果,致使对科技研究的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1]。

(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

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受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科研人才分配、相关政策、资源信息等,在科技研究过程中由于对人才资源的分配不全面,致使科技研究体系和推广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和相应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我国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机会到各种推广基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对他们先进的推广和研究技术进行学习。聘请相应的林业科研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举办相应的林业技术培训班,对林农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术,为我国林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途径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宣传,让所有人都可以对林业科研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一目了然。

(二)建立相应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体系。

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林业科研机构,对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着力打造一个相对先进的的科研网络技术服务站点,明确进行科技研究成果推广的相应渠道。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着力创造一个以科研成果为先导的科研技术与科研资金结合,实验成果和实验阵地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林业科研技术和成果的推广[2]。

(三)就实际情况紧跟市场进行推广。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一定要就实际情况,跟紧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来进行,在进行市场推广前期一定要先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配套技术推广,比如在进行某一品种推广的时候,应把相应的培育技术、嫁接技术、种植技术、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进行一个整体的推广,实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一个系列化的开发进程。

(四)打造相应的林业技术科研样板区。

林业植物相对来说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见效较慢,其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往往被忽视。林业推广机构应在合适的地区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林区和相应的试验基地,进行边试验边推广,以实验和示范带动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的推广,为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加大对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

各地方的林业局,一定要做好各林业项目的申报和相应的资金争取工作,积极为林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争取到国家相应的资金投入,并全方位的进行林业科研资金的筹措。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项目相关资金的管理,由于当前各地方政府都有较多的核心工程,致使部分林业款项被进行整合,应用到其他的工程上面,为了保证政府各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应加大对各项资金的监管力度[3]。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整合分配,更快更好的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对各项科技成果及时进行相应的宣传和示范区的建立,推动各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国林业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垦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垦区目前在保护性耕作、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但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外在因素不断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步伐;同时,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手段。

2.1科研与推广一体的美国农业科技体系。

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一体机制下,美国科研机构既从事科研也从事推广,既能将科技成果迅速传递给农民,也能迅速反馈农民的实际需求,保证科研成果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商业组织的参与,大型的跨国农业技术公司(如杜邦公司、孟山都公司等)通过强大的营销网络,解决了农产品销售及为农户服务的问题,实现了高科技产品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2.2以农协为基础的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

这类推广体系以法国、日本为代表。法国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推广工作交给了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并把农业推广职能拓宽为“农业发展”,即从技术拓宽到农业、农村的综合发展。日本农协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农协还分为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两类。农协在宏观上通过对农业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农业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出意见;在微观上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并给予具体指导。

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主要依靠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用指令式、指导式和两者结合的方式协调各方,运用行政力量调节成果转化过程,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成果转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主要通过企业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得以互动交流,实现供需平衡,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和能够迅速开发应用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推广。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对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较大。以农业科教单位为中心的转化模式因从事推广的主体素质较高且临近技术源区,中间环节少而时效性高,所以成功率增大。

3.1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场县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方式,促进北大荒集团所属企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机构与省内外相关单位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部门,逐步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主体;科研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农垦企业的创新能力;科研单位承担的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项目与农场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提高园区建设水平。

3.2加强与农业合作组织的合作。

垦区农业合作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突破。农业合作组织拥有较大的组织体系和一批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导作用。农业科研机构通过与农业合作组织合作,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科技研究的方向,调动农民吸纳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未来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坚力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3加强农业科研机构自身建设。

农业科研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发展科研、生产、推广为一体的机构。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和普及研究成果开展合作,加强科研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加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建设,积极与国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沟通垦区内外农业科技信息。培养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人才队伍,形成一只具有敏锐的项目判断能力和强大的组织实施能力的队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这3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难,速度缓慢,应用基础和开发类研究转化逐渐变易,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它们转化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如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产权易逝、契约不完全、交易费用高昂、制度依赖等。结合我国的农业现状,即科研起步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一些,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步也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立项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立项上必须要考虑到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产上的实用性。农业科研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立项与生产联系不紧密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申报内容较多脱离生产实践,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而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又不能对现实生产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尴尬局面。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往往在项目申报、论证、检查和验收上就花费了全部项目的50%以上的精力和费用,这样,实际上用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上的时间和费用就剩下不到50%了,这就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商品转化率低。同时,由于组织协调不统一,信息沟通的不畅,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且项目执行监督和结题考核等过程把关不严,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基本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拨款。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4%,发展中国家达到l%,而在我国,仅为0.2%~0.5%。而在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投入两部分组成,而且私人投入部分与政府拨款几乎相等,每年可以达到21亿美元。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是关键的内因所在,是实施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吸收和应用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5.9%,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4.7%、52.7%、11.7%和2.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比较滞后,在农村将近5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非常高,而且许多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都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显然,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群体难以有效独立运用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2.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仅为0.053%,这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很多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到编制和资金的限制,存在着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再者原有农技人员已进人离退休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另外加上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脆弱。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首先要把好立项源头关,在对国内外市场和农业生产与科研实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20]。科研管理部门也应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有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其实在实际研究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修改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易转化。

3.2拓展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完善资金使用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有技术进行市场开发,通过创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等,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以弥补农业科研经费的不足;利用政府职能,多渠道拓展科研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科技经费支持攻关、农业重大项目的试验、重点科技成果产业项目,而且对财政拨款的这部分资金使用应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资金的严格监管、追讨和奖励制度;同时,国家在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应进行配套支持,实现银行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共赢,充分利用银行大量流动资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如建立农业培训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等单位的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对基层农技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迅速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新兴媒体,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利用网站、qq、微信和微博等宣传农村科技;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资格,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随着我国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农技培训的主体应向这些农场主、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社长及农村致富能手等转移,以期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

3.4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一支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推广”的倾向,主要原因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将科技推广与科学研究分离开来,科技推广成为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和累赘,使得科研工作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创造中,既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又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应该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立一支区别于科研人员的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同时,提高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作为职称评定考核的一个标准,激励和促进工作者的热情与激情;由政府牵头,各科研单位积极配合,成立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健康顺利转化保驾护航,为农村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

“最后一公里”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万书波提出要将人才、技术、成果这三者整合,构建公益服务平台,如发展家庭农场科技联盟,积极服务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建设博士科研工作站,引导高层次人才更接地气;开办农科讲堂,把先进技术成果传播到田间地头;建好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结合地方发展战略,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给予整建制地帮扶,建立科研、示范和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中国农业科技小院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鲜活例子。它是由农业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成立,全国科研院所及相关公司企业合作参与,通过研究生与科技人员的驻地研究,实现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地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的目的,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值得借鉴与推广。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视员居昊2009年11月26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代表财政部教科文司对中国科协领导和科协系统的同志们,以及地方财政部门的同志们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共同召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各级科协、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科普惠农兴村获奖对象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交流科普惠农兴村工作经验,探讨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方向,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对于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公益性科普服务体系、财政科技支农新机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农村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一面旗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会儿齐让书记将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的实施情况、成效做全面的总结。下面我结合财政工作做一简要发言。

一、发挥职能,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可以说,“创新”与“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而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中央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重点支持了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中国科技馆旧馆科普展教设施运行维护和新馆展教设备及配套设施研制工作,以及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等。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科学素质纲要》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其开展科普惠农活动进行补助和奖励,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也探索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新思路。

二、创新机制,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顺利实施。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并在投入和管理机制上有一些新的探索。根据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采用了“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实行了“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管理、投入上的创新,更好的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各级政府、各级科协引领农民开展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保障资金落实。这是顺利实施这项计划的物质基础。为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形式下拨给地方。中央财政对地方科普工作的资金支持,过去没有过专项转移支付,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意义非常重大。在资金安排上,2006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2007和2008年各1亿元,2009年2亿元,短短四年就翻了两番,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在资金分配过程中,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密切配合,组织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奖补对象,并按程序进行公示,确保了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目前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经费的支持渠道较多,但基本是通过项目方式支持。我们在会同中国科协制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农村面很广,农民人数又很多,农民对科普工作的需求量很大,仅仅依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村对科普工作的资金需要,因此,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了“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评选出的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补助,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能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的示范点上,力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专项资金投入的效能放大。这种方式既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过去在科普工作中已做出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的支持,更是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科普,自觉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推动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方式创新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思路,可以更好地避免与现有支农资金项目的重复,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使更多农民受益。

从近几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看,虽然国家没有对各地方提出资金配套的要求,但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实施本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部分地县也积极跟进。可以说,中央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调动了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央与地方资金的合力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是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专门制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定额补助是指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根据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实际需要、专项资金总量等因素确定单位奖补资金额,并随同当年各省推荐名额共同下达,这种做法有利于资金分配的公允,也更体现出奖补资金的特点。定向使用是指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和补助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且有明确的开支范围,用于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包括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费、科普活动费和其他用于开展创新性农村科普活动的费用。在资金管理方式上,借鉴世界银行的相关做法,采用了“报账制”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创新了地方专款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工作量较大、管理较细,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县级财政部门和县级科协(包括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所属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的密切配合,来做好这项工作。在县级财政部门和科协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四年的运行和实践证明,报账制在加强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继往开来,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展比较顺利。但我们也收到了一些举报信件,虽然基本属于查无实据,但也给我们一定的警示。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协作配合,选好奖补对象,用好奖补资金,继续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工作。并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总结,继续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是第一笔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资金,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与各级科协紧密配合,认真总结四年来的科普惠农工作的特点及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完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保证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筛选、优中选优,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从而真正评选出一批示范作用突出,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确保科普惠农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效果。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要把对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评比筛选过程与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关工作一直要深入到非常基层的工作层面,深入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所以在工作的落实部署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各级科协,都要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省一级有省一级的职责,县一级有县一级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奖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奖补资金下达后,各级财政要加快拨款进度,并会同各级科协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开支范围和要求管理和使用经费。科协把好审核关,财政部门做好复审和报销工作,既严格管理,同时又要服务好,方便获奖单位和个人使用。同时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注重资金使用的跟踪管理和支出效果的控制,对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上报,对资金使用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努力创新,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新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仅靠输血、投入,关键是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多条途径、多种手段,农村科普工作则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各级财政部门应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借鉴,深入分析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长期、长效、长远的思路来统筹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持和管理机制,探索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从而惠及广大农民的新思路、新模式,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新的作为。谢谢大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有效地应用资源并将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它是关系农业科学技术面向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今,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农业领域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该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及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高低、品质优劣以及转化环境条件的好坏,譬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状况、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能否协同配套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就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的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调查也指出:仅从科研机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期间相比,虽然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滞留在计算机、实验室、试验田、展览馆或档案库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能已经突破5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因此,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摘要:结合大兴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以供参考。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驱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体现农业科技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将生产力由实验室转化到田间地头的关键环节,是促进资源集约、环境友好、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汇总16篇)

    事迹材料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记录和传播可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事迹材料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推荐。他既没有使人崇拜

    辅警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通用14篇)

    总结是一个提升自我认知、发现问题和改进方向的有效工具。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共聚一堂参加20

    行政文员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在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后,及时总结心得体会,为下一次的工作提供经验参考。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的。

    社保办理退休委托书(实用15篇)

    范本还可以提供不同主题或不同领域的范例,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酒店市场营销调研报告(通用16篇)

    进行调研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接下来是一些关于调研报告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我

    调查法院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告诫和鞭策,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改进和提高自己。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你了解别人的思考和感悟,帮助你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写作。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

    正风肃纪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或许能够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示。党的历史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

    科研经历与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经历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

    学生会女生部部门工作总结(精选16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学生会成员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和提升自我而进行的总结和规划。下面是一些学生会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体育教育功能心得体会大全(21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不足之处。通过参加学生会工作,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得体会是对这段团队合作的一种总结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