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艺术论文参考(汇总5篇)

艺术论文参考(汇总5篇)

时间: 作者:字海 艺术论文参考(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艺术论文参考篇一

影响室内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师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点,总之,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师都会受到传统艺术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而言,其有着自身的特色,比如朴素、自然、真实以及简约等等,这些特色使得传统艺术文化得到广大设计师以及使用者的青睐,当然,它也给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比如要求简约之美、艺术之美以及设计实用等等,这些要求既与当下流行的室内设计风格相呼应,也促进了简约风格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发展。

二、传统艺术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中传统艺术文化人文艺术思想的渗透人文艺术思想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因素,而人文艺术思想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意象思维。在中国,意象思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强调人们必须把握真理,而掌握真理可以着重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域出发,当然,这种意象思维有着自身的特色:首先,这种思维能够永远的保持活力,不断的向前,不断的发展;其次,这种思维能够实现不断的感悟,最终获得发展的力量。为此,人们提出要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已到达预期的创意效果,当然,一个好的人文艺术思想的生成,必须伴有一定的条件,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去发现,努力的去挖掘。

(二)传统艺术文化中相关元素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中,中国不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具体表现出来可以是不同的图形以及不同的纹饰,当然,它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图像,比如动物、植物、图腾、人物以及景物等等,最重要的,它还包括一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典故、成语等,这些纹饰、图腾以及图案等有着自身不同的内涵,在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沉淀后,更是呈现出不同的比喻意义。21世纪的今天,人们提出要将传统艺术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那么这种运用具体怎么体现呢?本文提出应不断的将设计语言与相关的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不断的用图腾、符号以及各色各样的纹饰去,装饰室内,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把这些图腾、符号当作室内设计的装饰元素,不断营造室内装饰的“传统”氛围。

(三)传统艺术文化在室内陈设艺术中的应用陈设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摆放相关的饰件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陈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室内装饰。在以前的中国,陈设风格往往带有以下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总之,陈设艺术主要是指通过在现、点睛以及提炼等手法不断的向人们传递那种深层次的、内在的、可延续的传统。比如可以在室内设计中装饰一些带有情调的、能够增加自然意境的饰物,此外,还可以在设计时加入一些自然物像麦穗或者是玉米串等等,这样的设计会使得室内显得格调高雅、造型优美,既有利于让陈设具有一定的内涵,以使人怡情悦目,也有利于赋予室内以一定的精神价值,最终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室内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充分应用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之,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室内设计密切相关:首先,室内设计能够有效反映传统艺术文化;其次,传统艺术文化对室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人们仍很懵懂,为此,本文提出了其在室内设计中的三种应用,分别是室内设计中传统艺术文化人文艺术思想的渗透、传统艺术文化中相关元素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以及在室内陈设艺术中的应用。

艺术论文参考篇二

小学美术教学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开始,对教材的拓展扩充进行深入研究,补充相关信息素材,让美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量。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如对名家的其他作品通过投影展示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更多的作品演示领悟某一位艺术家的艺术表现风格,此外实用美术的生活化成果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精选本地乡土文化中的精华,有些地区农民画、木版画等多种民间美术发展较为活跃,对于打造生动课堂具有积极意义。

二、以活泼的教学互动为高效美术课堂增加活力

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可爱,尤其是在美术课堂这样更具开放性和操作性的开放环境中,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活力,不能禁锢他们的天性,要以活泼的教学互动打造高效美术课堂。首先,教师在艺术欣赏领域不能代为包办,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与表达,将自己对艺术的领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美术作品,从造型、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鉴赏艺术作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引导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在一些操作类、实践类学习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教师都要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自主空间,可以提示之后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这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美术技巧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的重要路径。教师对学生创作出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作品,要以包容的思维进行评价,本着激励性原则肯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强化技巧技法的指导让学生既能够掌握本领,也能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创优能力。

三、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高效美术课堂拓展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仅仅依靠教材的图片,不仅数量少,而且观察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纳入到高效美术课堂打造之中。一方面对教材中涉及的图像通过教学课件进行生动演示,提高学生观察效果,进一步感悟画面所蕴含的意境思想,更加直观地分析色彩比例等等,让学生的感官刺激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动物的图片、景观的图片等等,让学生边欣赏边临摹,整个教学过程信息量更大,直观性更高。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体现在图像演示与音乐播放的融合,让学生在轻音乐烘托下,身心愉悦地进行欣赏和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四、以激励的教学评价为高效美术课堂营造氛围

小学生学习中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性评价,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大表扬激励的频率,不要吝惜赞美的词汇,要通过激励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出较有新意的问题、回答的答案具有思维拓展性、能够精准把握要点等等,这些时候都要进行表扬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阐述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感受到美术学习中的成功快乐,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的最直观手段。教师还要通过开放的教学要求与评价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有些教师设置半命题艺术创作的美术作业,如绘画“未来的家”等,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展开想象,运用所掌握的美术手法综合创作“未来的家”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有体现绿色环保主题的,有体现土地节约主题的,有体现高科技智能化主题的等等。在点评学生绘画技巧程度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创新给予激励,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既掌握技巧、拓展思维,打造高效美术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综上所述,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关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强化创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艺术论文参考篇三

罗马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设计是指12世纪以前欧洲教堂的整体装饰风格。

1.以黑白色调的搭配为主罗马风格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这一时期欧洲正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古罗马特色。同时,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古罗马文化对当时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明显,xxx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统治者。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并不繁荣,受到战乱和统治者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堂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调为主,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罗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当时战乱,主的仁爱思想受到很大的压制,而这也体现在教堂的装饰风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与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乳白色的大理石,在内部上与古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内部有很多乳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走进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柱子,以及两侧黑白条纹装饰图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装饰画,中间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灯。整个装饰风格显得庄重、简约,又不失肃穆,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欧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众所周知,雕塑是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家,如乌东、吕德、罗丹等,都是欧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有关希腊神话的雕塑是其优秀的代表,而在古罗马时期,文化的繁荣让雕塑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欧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当中,当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应用。除了比萨大教堂大量地应用了一些雕塑艺术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艺术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随后虽然经过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带有古罗马风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史上的无价之作——xxx雕塑作品《圣殇》,当然作品的风格与罗马时期的雕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那种传神的风格,这也是整个教堂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当然该教堂还保留了公元3世纪的一些浮雕作品,虽然有的雕塑作品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鲜明的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

二、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指的是12世纪到15世纪哥特文化流行期间,欧洲教堂在内外部的装饰情况。

1.装饰的色调丰富多彩从12世纪开始,欧洲社会逐渐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开始从希腊、罗马传递到欧洲各地,同时哥特文化开始兴起,这对欧洲教堂的装饰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装饰的色调上。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在12世纪之前,欧洲教堂在装饰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间的色调,虽然在一些绘画当中有别的颜色的使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而到了哥特文化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色的应用,当时教堂装饰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纯金装,金色代表的是高贵和财富,正是因为金色的应用,让教堂变得金碧辉煌。其中作为梵蒂冈罗马教皇的驻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随处可见金色的应用,而多彩绚丽的绘画艺术让整个装饰色调显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始建于12世纪末的丹麦奥尔胡斯大教堂,其主祭台上的神像几乎都是金色装饰的,然后用红色、绿色等其它颜色点缀,增强了一种神秘感,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2.多彩的绘画艺术大量出现在教堂装饰当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就是绘画。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开始从黑暗向黎明迈进。在这一时期,绘画开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装饰,并且与雕塑艺术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内部墙壁、屋顶的装饰。奥尔胡斯大教堂的边门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绘画,这组绘画虽然以宗教为内容,但是表现的并不是耶稣、圣母等传统的题材,而是一种神魔鬼怪的装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顶画》,这是15世纪最著名的画家xxx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以圣经《创世纪》为主线,先后描绘了九个基督教神话场景,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全部作品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xxx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蕴含着基督教深刻的精神与历史价值,可以说达到了宗教绘画的一个顶峰,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称为15世纪绘画中的不朽之作和无价之宝。

三、巴洛克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6世纪,从17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这种艺术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风格,如错觉的再现传统等,但是却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浮夸”效果。

艺术论文参考篇四

【摘要】传统元素与现代环境设计合理结合,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在设计中的自然反映,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入现代设计思维中。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环境艺术设计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1)思想元素

古代老子提出了动静观,认为万物以静为根本,进而生成主静为无,宁静致远的思想。随着动静观念在哲学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动静关系。正是这些“主静”“动静合一”等学说,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和审美主导,进而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动静相生”。在我国园林的整体布局,间架结构、景物分布、空间陈设等,“动静相生”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书法元素

传统的书法作品直接应用于室内装饰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内的有限空间,它能指引鉴赏者从心里的角度产生人生的,历史的,宇宙的哲学感悟。“屏刻”和“夹沙字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是文字融入室内环境的一种很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线条组合成的字体就不一样。字体与环境相配合是慎重考虑的问题,不同的字体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呈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古典的亭台楼阁壮观雄伟,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书写苍劲秀美的书法。古老的建筑群,配着端庄神逸的书法,多么地协调、相得益彰。书法在这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试设想,如果这里写的都是歪七竖八,不成体统的字,再加上错别字,那会是一种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宫,象征着皇权、雄伟、庄严、肃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规规矩矩的,从没有随意性的字出现。那些规范严整的书体正好村托着周围的一群宫殿式古建筑,有机地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假设其中夹杂着飞龙走凤或鸡飞蛋打式的字,再掺以错别字比比皆是,那将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脸蛋上抹上黑墨一样难看。

2、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正确处理技术与传统文化、技术与环境等各种矛盾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设计道路,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和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并适当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发展趋势。人们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用艺术设计的方式,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这种自然景观构成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中国园林就是一种使人工美与自然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人们潜意识被动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人与环境要有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当代的主题。

3、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进室内设计当中去是一门必修的课题。将现代元素导入其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式设计。

(1)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

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2)推陈出新

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在现阶段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对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它类别的艺术,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它艺术审美中重要价值。任何艺术总是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环境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情感深度等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4、结语

在众多设计元素中,中式风格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更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设计体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传统元素使用和结合的过程中要通过结合其精髓进行相应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措施。所以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现其内心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席田鹿.《环境艺术设计史导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次印刷

[2]田耕之.《书法美学原理》.华文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次印刷

艺术论文参考篇五

在许多水书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到笔画的书写形态,起笔有方有圆,收笔也是方圆兼有,笔画的形态也是有方、有圆,甚至还有呈三角等各异形态,这一点上它完全不同于甲骨文单一的刻写痕迹,有着浓厚的书写之意。曲与直是书法艺术中的又一对辩证关系,“画成其物,随体诘屈”,这在甲骨文、金文、铭文等篆书中都是常见的,而在水族文字中也时有出现。而有的字则是曲与直相间使用,为水书的书法艺术美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姜白石在《续书谱》中揭示过楷书的笔画的曲直之美:“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还说:“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刘熙载在《艺概》中云:“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他还举例说:“唐贤真书,以渤海为最整,河南为最暇,然其飞翔跳荡,不殊草势,筋摇骨转,牵掣玲珑,实有不草而使转纵横之妙。凡以其用笔,较江左为直,而视后来则犹甚曲之故也。”

由此可见,曲与直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是技法体现、字形的变化,更是书家心里情绪的表达和抒发。而这在水书文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水书中的许多字的书写都是曲直相间,例如水书中的“鸟”,用两个不规则的圆圈代表鸟的头和身体,用几个短小的直画代表鸟的嘴、脚和尾巴,还有一个点表示是鸟的眼睛,曲与直表现得尤为明显。另有“贪”字的写法是两笔弯曲的笔画呈对称书写,两个直画上下分布,上横短下横长,与我们标准楷书的横画书写规则还有点相像,使整个字在平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稳重。又如水字的“武”“廉”字,都是曲与直的组合。

丰富多样的结字

因为水书与甲骨文有着古老的渊源,所以它与甲骨文一样有着结构上的形象美。众所周知,甲骨文中有许多都是象形文字,从艺术角度来说,大有汉字图像的意味,水族古文字也亦如此,有许多的象形文字,如“猪”“牛”“马”字等,即使不懂水族文字,也不难从这些字的字形中看出其代表的动物。而这些字虽然看似简笔画,却以细微而主要的笔画变形来区别字义,使得看到这些文字的结构和结体,便给人以艺术形象美的体验。关于“结体”在《书法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水书的字虽然不多,但大都姿态各异,风貌不同。既有照物画形的象形文字,也有因字立形的方块文字,有的字见方,有的字见圆,还有的字呈倒三角或是不规则的几何形体,总之是形态万千,规则与变化并存。在书法美学中有诸多的结体辩证关系,其中“欹”与“正”“主”与“次”在许多经典碑帖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水族文字中亦有多方面体现。关于“欹”与“正”的论述,刘熙载曾说:“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木一石论之。”

如在水族文字中“册”字、地支中的“辰”字,册字不是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左右对称,而是呈左低右高之势,像有一条丝带在随风飘动,看似歪斜,却因右边的笔画往下弯曲而给整个字以无限延伸之势,并不会使得字势倾斜。在水书中,“辰”字的写法很多,但是也跟甲骨文、金文、铭文等篆书字一样,水族文字也有许多的异体字,将字写反、写斜、写倒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丝毫不会给字体的美观带来影响。

关于“主”与“次”的看法,清代朱和羹说“作字有主笔,则纲纪不紊。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余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作书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掌,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这些都是虚实相生的书法境界,而水族文字亦是饱含着这一书法美。例如:水书中的“时”字和“甲”字,“时”字书写时突出撇,又长又粗,“甲”的书写突出竖画,两个字的其它笔画均是短而稍细,类似于这样的字在水字中还有很多。

自然巧妙的章法

水族文字因用途不同,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也是不同的,有世代流传作为族谱书写在纸张上的书,有祭祀或节日时书写在布匹上的,也有筑刻在墙上或是石头上的,还有是雕刻在牛角等作为装饰品的,但无论是哪种章法布局,都给人以淳朴自然的美感。丰子恺曾在《艺术三昧》一文中评价吴昌硕的字道:“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个别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书法的章法美就在于它不是单个字的审美欣赏,而是一个全体美的组合,它的书写法度并不在于一个字、一行字,而是在于整幅作品的安排和布局,水族文字正是体现了这一章法美,水书中有的书写章法属于书法中的竖有行横无列的形式,这其中有平整、有欹侧、有疏朗、有张扬,虽然不懂水文的人并不知晓它具体讲了什么内容,但却可以明显地感知到这幅字所传达出来的干净、清爽的自然美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提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米芾)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王羲之)《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在作书时,是很讲究章法布局和艺术欣赏的,并也因此形成诸多的书写形式,其中扇面就是一个至今得到许多书法爱好者青睐的章法形式,可是扇面的书写并非易事,既要让整幅字有扇的形状,又要有适合的书写内容,当然在写的过程中纸是歪斜而字要写正的难度那就更不用说了,而水族文字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巧妙。现保存下来的水书扇面一般是文字是扇面的一个部分,它巧妙的在扇面的中心位置画上圆圈,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书写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而整幅字以这环形的圆圈向四周扩展,呈发射状,像是俯瞰一把打开的伞,由密到疏,最外面则配之以相关的龙图腾,这样使得整个作品自然天成,混为一体。清刘熙载《艺概》则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又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是整幅满篇的许多字还是仅仅一个单字的作品,水族的文字都是讲究相互避让、相互呼应的,无论是单个字的结构安排,还是整幅字的章法安排,都体现着书法欣赏的章法美。

书画结合的形态

水族文字是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并且仍还在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尤其是在祭祀或是有重大节日的时候,水族人民还会用本民族的文字书写所需要的祭旗等物品。这些物品中有的只是单独的有象征意义的画,有的只是单独的水族文字,而有的则是既有画又配之有水字的综合体,成为活动中难得的一道风景线。而现在在三都县档案馆、荔波县档案馆、贵州民族学院等地保存的水书中还有很多图文并用的文献资料。有的图画是龙,上面的文字也大都是关于天干地支方面的内容。字与画形成一个大的团扇形状,中间地方狭窄处书写水字,周边宽阔处绘出舒展的图画,使得书与画形成完美和谐、相互衬托的艺术作品。水族人民跟华夏民族一样,对龙有着特殊的崇拜,民间还会有“龙治虎殇,虎治龙殇”“穿山甲是龙的女婿,是蛇蚓的岳父”等说法。其实在水族很多的书作中都是既有文字又配之以相关的图画,比如在水书“黑书”中的部分图片,画的是虎,图与字呈螺旋辐射状,恰当地利用虎的身体和尾巴柔软弯曲的形态来进行构图,还配之以适当的曲线,有从虎嘴延伸出来的,也有为了画面完整而单独画出来的一条线,虽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画,会觉得有些粗糙,还不够精细,但整幅作品所营造出构图和谐美是不可言喻的。另外还有一些作品中的画都为整幅作品增添了趣味性和欣赏性,也为形态各异的水字增加了几许丰富性和神秘性。

对于水书的研究是近几年来才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自2003年起,经过四年的征集抢修工作,截至2007年三都县档案馆、荔波县档案馆、贵州民族学院等地已搜集到上万册水书,并进行影印、扫描、出版,为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水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水书文化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对水书的研究不仅是对音韵、文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书法艺术的视角进行解读,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学书启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