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报告>2023年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通用6篇)

2023年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通用6篇)

时间: 作者:翰墨 2023年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通用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山西省卫生工作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详细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山西省卫生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明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通过阅读该报告,我深刻认识到了山西省卫生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以下是我对这份报告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山西省卫生工作报告在总结成绩和问题的方面做得较为细致。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山西省卫生工作在健康医疗、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医保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基层医疗服务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种真实客观的总结令人钦佩,对于未来卫生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山西省卫生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切实可行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康山西行动”和“健康申遗”等一系列发展目标,为卫生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的加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提高医疗质量的任务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基层医疗是人民群众就医的第一站,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将直接造福于广大群众,提高医疗质量则是医疗行业的底线要求,对于树立良好医疗形象非常重要。

再次,山西省卫生工作报告提到了加强医患关系的工作。医患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卫生工作的难题,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医患沟通和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的措施。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和处理投诉机制,可以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有利于医患双方的良好互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山西省卫生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创新机制和落地实施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报告中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医联体构建、加强人才培养等重要举措。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卫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总而言之,山西省卫生工作报告为我深入了解了山西省卫生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读报告,我认识到了卫生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山西省能够真正将报告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使山西省的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篇二

山西名人录(部分)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在大都的玉京书会中从事杂剧创作。他多材多艺,会围棋,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会演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三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不仕,参加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作品存目十六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作剧十八种,今存八种,主要是爱情剧和历史剧,《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表现封建压迫下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诸书多传世,但均为后人修改。有说《水浒传》亦为他所撰,或说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另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薛宣(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是明代大臣、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正统中因忤奸臣王振,下狱论死,多人请愿,才得免死。其学说宗程、朱,以复“性”为主,又以主张“理在气中”修正朱熹“理在气先”之说。有《读书录》、《薛文清集》、《从政名言》、《河汾诗集》等。

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宁王朱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他严为警备,斩宸濠潜伏南京为内应之羽三百人,吏其不敢东向。宸濠败,武宗幸南京,论功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朝政为之一清,凡为权贵所黜者,皆起列庶位。“大礼”之争起,世宗召席书、桂萼等,他力谏,因忤帝意,被夺官。他善诗文,有《乔庄简公集》。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官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连进“三孤”、“三辅”。主要功绩有治理运河,整束西北边防,任用王阳明平定了宸濠叛乱。史家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年),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敢于冒死直谏,以为人正派不阿权贵著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为其所著。

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国学之一的传统书法,在李家大院浮现的更是极尽描述,匾额、春联,内容富厚,导游知识,字体工致,洋洋大观,是书法喜爱者的进修宝库,连年来受新体书风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工致字的人更是云云,传统文化的丢失已经很严峻了,年青人大大都都不会写汉字,不消说繁体字,简化字都不会写了,完全依靠电脑。

李家大院私塾有如下一副春联:“知道墨客赋绸缪,止丘黄鸟叶绵蛮”。这是一幅与教诲有关的联,上联“知道墨客”是指通晓大道的墨客,这虽然是指学识博深的先生,下联的“止丘黄鸟”指幼小门生,“绸缪”二字《辞书》是“细密缠缚貌”,指先生在身传严教,“绵蛮”二字《辞书》是“小鸟貌”,指门生朗朗书声。

以上表明可以讲的通,可是作者的原意并不但云云,由于“绸缪”和“绵蛮”两词出自《诗经》、《唐风》和《小雅》作者引用了两篇的篇名,“绸缪”篇写的是有情男女在夜间相遇,男主人异常欢快,碰着了模样大度的心上人,在思考着怎样看待这么瑰丽的尤物。这里私塾联的上联指先生对本身可爱的门生感想满足,出格喜好,在想怎样善待本身的门生。“绵蛮”写一个行役的年青人,疲惫不堪,路上碰着一位贵族,这位贵族给他饮食,辅导他并让他乘上本身的车,全诗以唱的情势写出,这里的贵族虽然指先生。先生在歌咏本身的学子,门生也在爱慕本身的先生,先生“赋”意吟诵诗篇,门生“叶”意即读唱。师生之间和气相处,穆雍相待,互动领悟和李家大院的调和空气很合拍,是师生之间的一首赞歌。假如没读过《诗经》的人就不会领会到云云深条理的内含,此联挂在李家大院私塾,美哉、妙哉。

李家大院的书法是传统的汉字,很见功力,是我们进修传统书法很好的摹仿尺度,全部春联对仗工致、平仄、精确,修辞精妙,的确是文学艺术博物馆。

其它李家大院的认真人讲此刻正在编写《李家大院》电视持续剧,我们等候继《乔家大院》、《走西口》反应晋文化优越的电视剧之后再一次拍出惊动世界的《李家大院》经典之作。

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篇四

查看:
专题:

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所平均水平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平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使用好平均分就能很好避免“大小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分数线时,应将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使用,并特别重视平均分的意义。

下面以某重点大学在北京招生情况为例,计算录取线差如下:

平均录取线差=(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为保险起见,2009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山西大学地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2005年5月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山西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是山西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全部学科门类。现有65个本科专业,18个双学位专业,137个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8个博士点, 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科技哲学和光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研究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学校还有教育部在高校所设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山西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名人荟萃。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4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高级职称教师882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06人,硕士生导师5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霍英东奖教金”获得者2人。学校还聘请了杨振宁等330名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全省评出10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占有6名;全省评出54名青年学术带头人,我校占到13人。

山西大学办学条件优良,治学环境优雅。学校占地面积2450亩,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95万册(件),电子图书17.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学校是山西省最早开展internet接入服务的高校,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部分课程实现了网上教学。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格局为主的北校区和以现代建筑为主的南校区,成为“林荫遮道、花草围楼、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 “花园式”学府,是省政府命名的“园林化单位”和“绿色学校”。

山西大学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之需要”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2万名各类人才。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孙健初,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曰伦,中国生物统计和作物育种学科主要创始人王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院士、清史专家萧一山,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鲁迅的挚友、著名散文家川岛等就是众多优秀学子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一批毕业生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如物理系毕业的朱日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系毕业的武维华为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数学系毕业的姚鹏飞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校逐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源质量好、学生综合素质高,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683名,各类研究生4000名。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前列。在第九届“挑战杯”大赛中,我校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总分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在2000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代表山西省高校参赛,是10所获得“校长杯”的高校之一;在最近两年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英语竞赛、健美操比赛中,学生共获得12个全国一等奖。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殷杰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山西大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我校sci、ei、cssci 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争取到国家级科研课题24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火炬项目、国家产业化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8项。有23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2002年“全固化单模单频绿光激光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现代科学哲学》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低度有色配制酒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和“芒硝法生产硫酸钾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5年“周期瞬子和高能量子隧穿”研究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山西大学对外交流进一步拓展,已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法国巴黎六大、德国亚琛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日本东京国际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日本国士馆大学、日本立教大学、韩国培才大学等50余所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并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在校本科生可以赴境外交流、赴国外高校攻读学位,成为山西国际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根据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资料,山西大学综合办学实力位居第64位。学校将继承百年传统,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开放求效益的办学思路,努力推进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的协调发展,建成山西省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中心,成为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大学。


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篇五

小时候,我总喜欢躺在院子中央月亮门的台子上,看看院东头,再看看院西头,看看院东头的月季花,是否已经开出了清香的朵儿,再看看院西头夕阳下的无花果树,是否已经长满了风致的叶子。

那时候啊,我总是一个人静静地躺着,痴痴地仰望着天空。天空是湛蓝的,湛蓝的像一条绸缎,上面不沾染一粒尘埃,湛蓝的好像它有了生命一样,你深呼吸着,深呼吸着,就能嗅到那天空的香。湛蓝的天空宛若一片海,只是那海水没有汹涌澎湃,而如一股清泉,默默地流淌着,我想,那是天上海的样子。

夏日的傍晚,小院里飘荡着一阵阵蝉鸣的声音,而结满果子的无花果树上,也传来一股股的香味儿。一家人舒服地躺在凉席上,聊着天儿,聊着当年艰苦的日子,再摘下一盘果子,吃上几颗,咀嚼着眼下火红日子的甜味儿。

春天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升高,羞涩的脸蛋隐蔽在云雾中,只露出了半个眼睛。院子里雾腾腾的,窗台上的花儿还悬挂着没有挥发的露水,好像是小姑娘那迷人的泪。我踩着楼梯,爬到房顶上,俯视着小院儿里的一草一木,俯视着小院那长长的水泥路,上面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脚印,还镶嵌着我幼年时的笑脸。我仰望着天空,天空已经不再湛蓝,坏了双眼的我面前已不再清晰,或许小时候心中那些天蓝色的梦,已经隐隐绰绰的,变成了泡沫,变成了天空中的雾影。

后来,村里要拆迁,我们一家人从小院里搬了出来,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日子。搬了家的我太想老房子了,我也太想小院了,所以就偷偷地回去了几次。看着眼前那陌生的景象,我心中空荡荡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变的低矮和压抑,整个大地变得满目疮痍,失去了原有的蓬勃和生机。房子早已被推倒了,坍塌的砖块被人搬了个干净,而小院已经不复存在了,上面长满了密密的杂草,堆积着厚厚的黄土,铺满了千百块碎石。,上面还飘着凄惨的风。凄惨的风啊,你能卷起地上的黄土和杂草,掀开那些顽固的碎石,却再也不能吹过小院那长长的路了。

山西省扶贫攻坚 山西卫生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篇六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