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实用5篇)

2023年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 作者:灵魂曲 2023年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篇一

这是给了我很大惊喜的一部西方文明史。它相对客观且不回避历史与文明的局限性;它能够正视西方文明,不盲目崇拜、吹捧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它使知识储备量不那么丰厚的我们能够掌握大量的历史常识,较为清晰地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它也带给我们许多独特的思维和新知。

钱乘旦先生以其成熟的观点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了西方文明从开始到现在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们都说写欧洲通史总是离不开希腊、罗马、中世纪、现代这一条主线,钱先生却从人类的出现、农业的出现和欧洲文明的起源写起,而且指出西方文明的源头来自“东方”,即中东地区,包括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都来自这个“东方”,这些为之后几章清晰的历史叙述做了铺垫。读完这本书,我们的确感觉到了钱先生的一个体系,即使他没有刻意去说这个体系本身。

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他除了介绍基本知识,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与我们教科书的一些观点很不相符。比如初中课本的观点是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而钱先生的观点则是这是一场以推翻君主专制为目的,以宗教意识形态为分歧和阵营的王权与民权的抗争。我们的认识虽然十分浅显,但仍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事件来作出粗略的判断。

但的确,钱先生多多少少会从自身的意识形态出发去理解历史。如他曾写到:“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赛义德指出,西方在很久以前就学会了制造“他者”(theother),然后把他矮化、丑化、妖魔化,从而为打压和欺凌他人寻找意识形态基础。”钱先生却认为,这是理解西方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视角。这很容易让人认为他对西方历史有一定的偏见,但其实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不同,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那一块土》使我了解了“西方文化”关键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对这一部分历史的认识中的缺漏和不足,而且加深了我对已掌握知识的理解。

“西方文明的确有许多长处,值得他人学习,但也有不少短处,须被他人引以为戒。我们观察西方文明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我们不在‘那山’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钱乘旦先生如是说。的确,全球化不可逆,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人们的价值取向随之改变。许多人盲目崇拜所谓的“西方文明”,钱先生则用本书告诉我们,“它”并非“普世价值”。历史的魅力在于它总有新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总能让我们认清去向,且不忘来处。

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主讲的是西方文化通论,但文化离不开历史,书中梳理历史的脉络很清晰,但限于篇幅必然不能详尽。在书中对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有着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于中西对比,我们总是陷入两极对立之中“盲目崇拜外”“夸大吹嘘我”,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说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在我看来,新颖未必,但是客观倒是做到了(绝对的客观不纯在)。面对西方道路西方文化或是西方价值观,我觉得拿来主义还是要有,但并不能是照搬主义。

西方自启蒙运动后迅速超越东方,总有人说中国没有启蒙运动,所以不能实行民主,但民主这个东西未必就是个好东西。民主的反面并不是集权,而是暴民政治。但凡打牌之前都要讲清楚规矩,政治也一样,要不然打不了一会儿就要干仗了。民主也一样,不是一个启蒙运动就能解决问题的,中国现在的文盲率是历史上的最低点,在世界上都很低,但开民智未必能开民主。如果按照分工理论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治国。

关乎科学、民主、或是意识形态,他们本身没有方向,运用它的人才是关键。制度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适合脚的鞋子才是好鞋子。

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篇三

很俗却很重

四季之中,花儿的凋谢与开放,树木的苍白与青壮,以及水流的轻躺与奔放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勃勃生机,万变不待的世界。但有一样东西就是不变,那就是爱的大地之本源――泥土。当我们步入田野,也许那些花花草草会让我们忽视了那泥土,可别忘了是谁给予这大地的生机的?那秀泽的黄泥土,那肥沃的黑泥土,无不让世界变出花样。泥土可以俗到你感到恶心,让你害怕弄脏你的脚,但也可以为你谱写一首生命的歌,让你站在泥土上也会感到如被泥土压着的沉重,那泥土永恒不变的沉默,源源不断的付出,不求华贵只求人们脚踏实地,捏一把泥土,你会感到它很俗却很重。

泥土的味

我老爸是中国大地上十亿分之一的一个淳朴农民,日落而息日出而耕,像那泥土一样,以沉默来酝酿出一个个生命,让这一个个小生命哺育另一个个的大生命,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循环却也不知落下了多少汗水,多少失落的泪水。也许是泥土太厚重了,厚重到每长出一颗小苗都是如此的艰辛。老爸就是这样用一次次的起早摸黑,一次次的辛勤工作才从泥土中得来一颗颗茁壮的收获,催使我们一点点的成长,这样的付出没有任何伟大的理由,只因他像一把泥土。他确也如泥土那样苍老,老爸虽未过六十,但苍老已在身上显得很明显了,那干巴巴的嘴唇,脸上的皱纹如被压过的泥土,那一根根的头发如泥土上的杂草四处横生,没有方向,太阳一晒脸上确也油光可现,只可惜太多的是汗水。指甲里脚上就连那皱纹深处也藏着一些泥土,全身像一泥人,浑身的土味。泥土是不会说话的,老爸很少与我们说话,唯有夜间的咳嗽可以证明他还活着。泥土是厚实的,老爸为人正直厚道,从不得罪人,别人也很尊重他,就算有人得罪他,他也是把那些不快埋入深深的泥土里。

可惜泥土却是不可以拿来比黄金的,在我心里,泥土是低贱的,因为从来没有看过泥土一斤可卖到个价钱的,所以打小看不起泥土也看不起老爸,这看不起的随意不知撞碎过多次那淳朴的心。也不知让多少次强忍下的咳嗽飘随何方。只知那一年收成全坏了,老爸第一次在我们眼前落下了那泪,那泪把脸上的泥土冲垮了,我可以随意看不起就可以随意地忘记,那次不知我们如何撑下来的,只知老爸常常半夜出门,回来后就是深深眼戴里的委屈泪痕。

可我们还并不知泥土形成的艰辛,它是经历多少圈年轮的转换,多少次风雨的吹打而形成的,而那只是一小把而已。当那世界还活着时沉默就不是永恒的,泥土终于开口了,老爸把一把泥土放在我的手心沉重的说:“孩子,泥土确实太俗了,但不要忘了人乃至世界万物因它而脚踏实地,假如没有泥土谈何从泥土中练成的黄金呢?”那把泥土放在我手心上湿了,是泪打湿的。那刻我把一小片放在嘴里才知,原来泥土是如此的甘甜与纯香。

泥土有情人有悟

人世间有很多种爱,可人们常常为了一些而忘记一些,我们往往歌颂母爱却忘记了那厚重淳朴的父爱,如吃了香米而忘记哺育它的泥土一样,如果母爱似水,那么父爱如泥土,两者都是生命的本源,一个让你永生一个让你脚踏实地,一个让你成人一个教你做人,虽然日月已逝,但我还有我的老爸,还有那泥那土。

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篇四

西方连着东方,地球是圆的,中心在哪里?西方觉得东方很特殊,同时也将自己“特殊化”。

钱乘旦的这本西方文化通论针对“西方”,梳理其支持其文明脉络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方法,与其说突出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不如说其实是解开了西方文化的密码,将构建出的西方的.“特殊”和“优越”的面纱一层一层的剥开,以流畅和连贯的讲述,作出了他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不是事实,而是史观。本书抓住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却不限于程式化的解读;叙述了历史的脉络,却不忘历史与现实的两相对照。作为课程讲述,很引人入胜。

窃以为这本书非常适合20左右受过初高中历史程式化训练又对人类历史和当代问题颇有兴趣的青年。我早已结束大学,不能说有多少积累,但是读的时候会频频点头,与自己的史观契合,如果早个十来年,我一定会惊叹,啊呀怎么跟中学讲得不一样?这本书就好像是把我十来年零星思考和感悟的历史织成了完整的长卷。当然,不是说我对内容样样赞同,而是本书的思维方式让人愉悦。

作为教材,本书既有知识,又有形成知识的过程,还有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反思。在把握西方文明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比如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封建与专制,民族国家的建立,民主制度的形成等,作为通论,细节不多,但关键事件鲜明;虽有单独的概念阐释,又在时空上彼此串联。虽是西方文明通论,但毕竟东方分享着同一个时间,一些东西方对比,意不在对立分割,而是强调社会情景的作用。

因此,在本书里你会看到熟悉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和深层思想的探寻,你会看到熟悉的史实的不同的解释,你会看到对西方标榜的种种优越的略带调侃的反对。最重要的是,你一气呵成的看完,会有新的想法,想去探究更细节的历史,不将东西对立,不盲目相信贴着标签的史实。

西方那一块土第八讲读后感篇五

不仅仅是简单梳理了一遍西方文明,这本《西方那一块土》其实是十五次课时的讲稿整理,所以段落分得挺清楚,遣词造句也比较口语化,易于理解。西方文明自然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的,本书从人类刚刚出现讲起,直讲到当代,时间跨度很长,但讲述起来,倒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很有重点,也有亮点,还时不时纠正一般人对于文明文化认知上的误区。

有些问题上,钱乘旦教授不会仅仅转述通常的观点,比如“劳动创造人”这个大家都知晓的道理,但在钱教授这边,他就在逻辑上深挖下去。比如看到一个东西在劳动,那他就是人了,因为只有人能劳动。但那人已经在劳动了,那劳动又怎么去“创造”他呢?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劳动创造工具,从而创造人,这一描述有点太表层化,更准确的说法是“站”解放了双手,才会让人类创造工具,劳动起来,成为可能。

虽然是讲西方文明,但实际上它还是起源于东方。苏美尔文明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的,离现在大约5500年,这是最早的文明,埃及文明出现在大约5000年前,接着是印度文明,离现在大约4500年。中国有据可考的远古文明离现在不到4000年,跟通常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说法有点距离。因为夏王朝缺乏考古证据。

要说西方文明的源头,得从希腊神话讲起,而近来的考古发现,神话中有历史的踪迹,而不仅仅是怪力乱神。而罗马人又非常推崇希腊文化,同时又有自己的创造,比如政治制度,除了民主制之外,人类各种政治制度都在罗马出现过。

接着是无法跳过的黑暗的中世纪,但钱教授认为中世纪也有光明的一面,就如同这时的教会,虽然已经特别强势和极端,但在继承和传扬文化,艺术上还是有应该值得肯定的功绩。黑死病的肆虐,在造成生灵涂炭的同时,也让农奴制崩溃。

然后因为地理大发现,以及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让欧洲在很多方面都发生巨变。钱教授在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强调,政治制度本身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适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是他最为看重的观点,所以他对于美国的日裔学者福山的一些观点,比如历史终结论等,都不能苟同。

工业革命前后,西方世界难以抑制扩张的野心,欧洲诸国各显神通,彼此较量。一百多个西班人就征服了印加帝国,当然这不是因为西班人太强悍,也不是美洲土著太懦弱,而是因为西班人身上还有各种病菌,而土著因为之前不跟外界接触,没有抵抗力,于是纷纷死亡,因为劳动力的缺乏,从而导致黑奴贩卖的开始。

最老牌的殖民国家英国,到后期也不要殖民地了,因为那不合算,他们要的是无形帝国,不要占领,不需派军队和官员,只需要强制而来的所谓自由贸易。但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别的强国如德国美国实力也赶上了,加入进来一起瓜分世界,于是无形帝国让位于有形帝国,英国也只能重新加入。接下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崛起,又让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