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实用5篇)

2023年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 作者:JQ文豪 2023年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篇一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特别是旅游资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图片和资料,教学中利用幻灯片展示了大量精美的自然景观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有效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采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组织探究活动,也成功创设了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并利用分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景,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原因,并帮助西双版纳出谋划策,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谈,经验得到了调动,教学显得更实际,学生也感到更亲切,做到了学以致用,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开放性思维。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为指导思想,放手于学生,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活动,增强学以致用的实效性。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1、有个别班课前未动员学生进行相应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由于学生争强好胜,往往思维活跃,喜欢举手发言的同学始终是那几个,导至后进生在反馈当中只是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

3、对学生交流和发言的时间缺乏有效控制,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像在赶进程。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篇二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范围。

2.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西双版纳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根据有关材料,说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举例说明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一.图上认识旅游区

看西双版纳(a)的地理位置图,了解旅游区在哪里?

图7.4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比例尺1:25000000)

(1)中国著名旅游胜地——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省,请在图上填注该省名称。

(2)西双版纳地处山脉最南端,南部同、缅甸国家接壤,并在图上填注出这个国家。

(3)西双版纳位于重要的纬线以南,属于五带中的带。

(4)西双版纳以河流与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二.绘图分析旅游区

下表是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在图7.5中绘制景洪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分析气候对旅游区的影响。

月份123456789101112

降水(毫米)252325501401902152451401005225

图7.5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根据绘制的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可推知气候类型为。

(2)这种气候类型对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三.我来当导游

1.西双版纳是祖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以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有五千多种热带植物和数百种珍禽异兽,被誉为热带植物和动物王国。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2.傣族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人口约30万,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1)傣族有一著名的节是傣历的新年,并且舞是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思考与探究】

答案

【知识与技能】

一.图上认识旅游区

(1)云南(2)横断山脉、老挝(3)北回归线、热带(4)澜沧江—湄公河

二.绘图分析旅游区

(1)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2)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三.我来当导游

1.(1)交通运输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娱乐业、加工工业等

(2)请参考教材p63页(3)请参考教材p64页

2.(1)泼水节、孔雀舞(2)竹楼特点:竹楼为四方形,竹楼的屋顶斜度很大,楼内四面通风,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与自然环境关系:该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多,屋顶斜度很大,有利于排水。且当地盛产竹子,建筑材料来源广。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

【思考与探究】

1.略2.略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篇三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

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采用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评价激励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激情、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把握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上,我主要落实的是圈点批注法的训练,在听读课文时圈点勾画,标记重点。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词品句,学会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大量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生活得十分悠闲,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西双版纳的别有情趣的建筑和服饰,使学生认识了奇特的植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又组织学生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与人物有关的句子。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与游人嬉戏、为你跳舞助兴、别有情趣的建筑”等句子,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动物不怕人类,说明了什么?各色艳丽的民族服装、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又是谁来建造?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体会到,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植物的王国,恰恰是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善良,保护环境,才有生态平衡,才有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相处。至此,孩子们由衷地赞叹: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执教时,我还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把对西双版纳的喜爱,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美丽的西双版纳》讲到了许多植物,第一课时里不可能一一了解。因此我把这个作为了预习拓展的内容。学生经过事先的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要争做小导游。通过学生的介绍,加深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说话练习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王国的学习,借助多媒体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通常能完整地说出所要求的句子。我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他们的回答更加具体化,深入化,只停留在简单的句式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给与纠正。

《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篇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课堂包揽者变成现在的引导者、点播者。教师要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的确现在的教育教学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智能,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空间。学生的超乎寻常的想法会使你大吃一惊,你会感到自己的确不如学生了。前天上了一节课《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西双版纳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原因是它旅游资源丰富(如动、植物资源,以及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其次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接壤,易于发展边境旅游业,致使旅游业成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但进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我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西双版纳旅游社的业务员,你怎样结合下滑因素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出谋划策呢?学生展开讨论,2分中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把相对分散的旅游景点合并成一个大的旅游公司,有计划的去实施、发展”。有的同学说:“要加大环保力度,做文明旅游者”。三班的陈亮亮的发言最精彩,他说:“让西双版纳的人员到其它国家去考察学习,把他们各国旅游方面的精华都带到西双版纳,再把这些精华融会在一起。发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我想旅游的人一定会很多。”他的话语刚落,掌声四溢,多么具有想象力呀,我说:“你现在好好学习,武装自己,长大后,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去建设西双版纳的旅游事业吧。”

案例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争论,让学生感想、感说,不受约束地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课堂上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论,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无疑是热烈而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教师在组织学生争论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要想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教师把自己较深入的观点抛出,作为争论的“铺路石”。另外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做到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责难、说明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我想不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不会燃起来,国家的创新人才就会埋没在教师的手下。同行们,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建设,还学生课堂主动权,多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吧!教学反思《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反思》一文,请注明出处!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反思篇五

从创造意境的角度来看,宗教和文学堪称是一对孪生儿,它们都有一种惊人的想象力,都有一个奇丽的意象世界:仙界地府、出神入化、隐身遁迹,天上一日、世上千年??这些看来不可思议、稀奇古怪的宗教世界,给中国古典文学以不尽的养料、无穷的遐想,引发出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无数灵感。而这之中的道教则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一个神奇瑰丽的浪漫天地、想象世界,促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

在中国道道教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从民间

颜之推等。道人游仙诗与文人游仙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是:不论是道人的游仙诗或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而文人的游仙诗则多借神仙意象和神游广阔恢宏空间,寄托自我理想的追求。

元明清三代是道教小说的鼎盛时期。作家们在这一历

史时期中不仅继续创作道教志怪传奇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教小说。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其思想内容中充满了善恶果报、多积阴德的道教伦理观念,塑造了好些行善积阴鸷的人物形象。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鞒醯摹冻蹩膛陌妇奇》与《二刻拍案惊奇》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明清之际还出现大批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宣扬道教思想为宗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这些小说多描写神魔相斗和以神人、仙人为题材,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等等。这些诗,都给读者一个特定的意境或意象,提示或暗示了思维的导向,启发读者来打开联想的大门,意蕴丰厚,言外之意无穷。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可谓非李白莫属。李白的诗歌,气象万千,变换无穷;时而雄浑豪放,时而澹远恬静;时而现实,时而虚幻。他一生留下的许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永垂不朽。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除去他飘逸的诗歌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信仰在他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作为一个诗人,他继承前人诗歌成就而又发扬光大;作为一个道教信徒,他从道教中采摭大量的神话,并从道教的宗教思维模式中获得激情。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他的诗才。因而纵观李白的诗文,有许多是吟咏道教的神仙诗,当然更多的是受老庄道家思想濡染而创作的浪漫不羁、超然物外、孤高飘逸,一叹三绝、千古吟唱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

由此看来,道教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些含蕴深厚、意境悠远、回味无穷的诗歌;那些崇尚自然、质朴率性、热爱自由的美妙篇章;那些恣意驰骋、意象繁多、虚实结合的佳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绽放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相关范文推荐